第710章 一句話的威力(第2/3頁)

漢國現如今接近一千八百萬人口,事實上並不全是地地道道的諸夏苗裔,許許多多其實是漢化了的胡人,又或者是為了活命努力做好漢人的胡人。

在漢國可不是自己說是漢人就真的是漢人,生活習慣是一方面,語言又是一大考驗,那可是互相監督的制度,導致的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就算不是漢人,長久下來也是漢人了。

有明確的數據,自胡人滅掉西晉之後,長江以北真正的漢人是一再減少,到劉彥滅掉石碣趙國之前,石碣趙國的官方人口登記僅有三百一十五萬左右。這個人口數量其實是相當不靠譜的。

石碣趙國的人口登記是各大城為主,對於城池之外的人肯定沒有進行登記,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出現在官方人口登記上面。

漢國每攻下一地,稍微安穩下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人口登記,止於漢國滅掉石碣趙國之後,進行的一連串人口普查以及登記,一開始的人口是七百萬左右。

七百萬人真正是漢人的不會超過三百萬,也就是說有四百萬人是在拒絕自己是名漢人會被幹掉的前提下認為自己就是漢人。漢國對冒充的現象是一種放縱態度,只要手上沒有沾了漢人的鮮血,願意成為一名漢人相反還感到歡迎。

羌人和氐人比起其余胡人漢化的現象更多,在石碣趙國沒有滅亡之前,相當多的羌人和氐人實際上比漢人還更像漢人,那是他們覺得漢文明很高、大、上,又覺得自己闊綽之後想要有點涵養,都在以漢文明的禮節和價值觀來要求自己。

劉彥對於胡人認為自己是一名漢人並不排斥,要是沒有他來進行幹涉,五胡亂華期間相當多的胡人本身就自行漢化,後面也真的成了漢人。而他不幹涉的主要原因是,中原的漢人也就只剩下那麽多,算上東晉小朝廷治下四五百萬(歷史記載為五百四十萬),滿打滿算也就那麽多,真的是要變成少數民族了。

現在的漢國就是處在一個融合的過程當中,導致的是所擁有的技能幾乎全了,又成為上古先秦時期那種既掌握農耕又掌握放牧的民族特性,可不是只會農耕技術,將放牧技能給丟掉。

還有一點必須要承認的是,恰恰就是因為都叫漢人卻成份復雜,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對農耕不熟,除了放牧之外,加入軍隊就成了相當多人的單選項,維持著漢軍的補充。

“寡人不希望在明歲聽到此地不服的消息。”

“諾!”

國家要充實關中,按照紀昌的計劃,第一階段是關中至少要有兩百萬以上的人口,遷移而來的百姓可不會是全部安置在長安,還是會分流疏導到各郡縣。

在紀昌的遷徙計劃中,百姓遷往某地是打開了一扇制約之門,也就是關於土地的分配優渥性。

漢國已經在做廢棄人頭稅的相關準備,不再收取人頭稅的同時,全面采取出產收稅方式。

廢掉人頭稅當然是劉彥的主張,他無時無刻不是在盼望著漢人的數量更多,最好眨一下眼睛就有數億乃至於是數十億漢人,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廢掉人頭稅必定會使人口的增漲速度更快,他是知道那是“一條鞭法”的產物,卻沒打算借鑒。

漢國對隴西郡的利用是幾近於無的狀態,那是隴西郡本身就沒有多少人,未來的漢軍必定是要殺進西域,重新將西域納入統治之下,重新將隴西郡的草原利用起來就需要提上日程。

軍隊都有就近補給的傾向於,補給基地離得越近越好,糧秣、軍械等系統能有的便利在劉彥還在世的時候自然無所謂,可軍方需要的戰馬總不能依賴遠在數千裏之外的雁門郡以北或是山東吧?這樣一來,隴西郡的牧場對漢軍踏入西域相當重要了。

謝安對一年之內平掉敵人自然是有壓力,更多的是一種動力。他現在還是征西中郎將,盡管距離征西將軍僅有一階的距離,可這一階毫無疑問就是天塹一般的存在。

實際上謝安已經充分明白過來,君王給出期限必然有其原因,掃平附近的敵人,將隴西郡重新利用起來,一切都是進軍西域的前奏,代表著他離摸到征西將軍的印綬又更近了。

劉彥當然是想要進軍西域,他比漢國的任何一人都要清楚一點,有沒有將西域重新納入掌握,絕對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分水嶺,沒有控制西域的中原王朝都算不上是一個帝國,只有將西域納入統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歷朝歷代莫過如是。

有沒有控制西域的意義非常復雜,不止是兵鋒的問題,還是中原王朝向外施加影響力的關鍵。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是關起門來自認為強國,該是能夠左右周邊國家的意志,將自己的影響力極可能地遠播,做到哪怕僅是依靠名聲都能使一國的國主雙股顫栗。再來是,天朝的人不管願不願意,都是以本朝能不能控制遙遠的西域來作為一個評估,能夠控制住西域就會有很強的自信心,要是無法控制西域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強國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