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壓不住了

漢軍發動攻勢,那一刻戰爭成為一場爭先恐後投降和抱漢人爸爸大腿的大戲,漢軍基本上是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僅是用了七天的時間就全面控制白龍堆。

“既是情理之外,又是意料之中。”郗愔近期很忙,忙到缺乏睡眠有著很明顯的眼袋,精神卻是極度的亢奮:“不用我們自己動手,龜茲和那些想要頑抗到底的人,皆是被西域人打擊。我們的部隊僅是前往收尾。”

謝安已經站在原來西晉時期設立的都護府城頭。

西漢、東漢、曹魏、西晉都有在西域建立過都護府,西漢時期的都護府其實沒有多少駐軍,東漢的都護府倒是有成建制的漢軍,曹魏和西晉沒有多少余力管理西域僅是占個名頭。

海頭這一座城市是在東漢元帝時期建立,它的落成是在公元前六十年左右,原本是還沒有改名為鄯善的樓蘭一座城市,被漢人接手管理是平滅郅支之後的事情了,自接管就成為都護府主要駐軍所在地。

公元前六十年左右到公元三五零年足有四百余年的時間,謝安看到的海頭城肯定不是漢元帝時期的那一座,可能是有挪過地方,城池也由後面的人一再修建或是修葺。

得說是的海頭這一座城池著真的不大,有四四方方的城墻作為防禦鏈,四面各自有一個城門,城墻高度約有兩丈、寬一丈,大多數地段是夯土結構,城門附近則是用碎石混著泥土砌起。

與諸夏故地的城市有所不同的是,諸夏故地的城池城樓會有飛檐款式的屋頂,海頭這邊的城池則是用窩棚來蓋,也就沒辦法稱之為城樓,只能是稱呼城頭。

海頭位於蒲昌海的西面,正好是在北河與阿耨達大水的正中間,站在東面城頭向東遙望而去,可以看到井田模式的鹽田,向內看去則是不成規則亂坐落的房屋。

蒲昌海本來就是西域最大的產鹽地,西漢的漢軍攻占這裏之後,很幹脆就命名為鹽澤。西漢收歸鹽鐵為中樞管控,蒲昌海的鹽產是官賣給西域各國,甚至還提供西涼和隴西等地,可是為西漢中樞創造了不少的財富。

到曹魏時期,曹魏一邊在與蜀漢、東吳爭霸的同時,有那麽一段時間是將部分精力花在西域。原因是曹魏所掌控的產鹽地不多,蒲昌海的這個產鹽地的重要性就突顯了出來,曹丕時期為了維穩西涼可是沒少花心思,只是後面都給司馬一家子做了嫁衣。

“我們在都護井、居盧倉、沙西井都有發現勒石,根據石碑還挖出了部分埋於地下的倉庫,有發現固化了的鹽層。”郗愔說的那些地方很有歷史意義,基本是漢軍向西擴張的即時屯駐點,原先是作為提供大軍水源而存在,後面被改成了鹽巴儲藏地:“敵軍沒有有效抵抗,蒲昌海的產鹽設施損壞不大。”

謝安微微點頭就算是回應知道了。

漢國並不缺鹽,曬鹽法被研究出來之後,沿海區域的鹽田真的不要太多,一度都多到不得不大肆捕撈海產來消耗的地步。

與之前歷朝歷代不同的是,劉彥統治下的漢國哪怕是內陸也會有穩定的食鹽供應,又因為鹽巴著實是太好生產了,導致的是鹽價也是低得可以,所導致的是腌制成為普遍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漢人餐桌上的肉食不缺。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吃肉的困難就是因為保存困難,不管是養殖還是狩獵,宰殺之後要是沒趕緊吃完就都浪費了。想要保存肉類食物的方法並不多,腌制、弄醬和風幹是少有的幾個選擇之一。自然風幹看的是當地的氣候,得是足夠冷才能幹,要不然就該是腐爛掉。腌制和做醬首先得有鹽,腌制耗費的鹽最多,醬則是要消耗油、香料、中藥材。

在當今的漢國,吃海鹽成為一種最實惠的方式,內陸地區之前吃的都是巖鹽,甚至有時候連巖鹽都吃不到。

“職已經在做安排。”郗愔說的是戰爭結束後,收集一些死掉的牛、馬、羊:“蒲昌海這邊有足夠的鹽巴,不會浪費了那些食物。”

不止是民以食為天,軍隊對糧食的需求也是一個無底洞。相對於民眾來講,軍隊缺糧可是極易演變成為潰散,謝安可是知道後面麾下的部隊會多達二十萬以上,對於弄更多的糧食進行儲備有著清醒的認知。

海頭現在已經成為一座軍城,裏面駐紮了五千的常備軍部隊,包含另外的一萬常備軍和西域兵團、仆從軍則是駐紮在周邊。

既然是要當做軍城,海頭城內那亂糟糟的建築物布局肯定是不能留,目前就在幹拆除平掉的事情,新的兵舍也有部分開始建造。

他們出陽關已經是秋季下旬,要不是目前的氣候偏向於炎熱,西域就該是到了將要雨雪交加的季節。

沒有溫度計的年代,自然是無法精確地衡量溫度,到秋季下旬白龍堆溫度應該是十度左右,冬季到來之後溫度還會更低,謝安應該考慮過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