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朕的大軍何在(第2/3頁)

是不是比現代的反饋更多?然而卻不是劉彥搞出來的。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很久遠的時候就有相關的“回饋政策”,任何時期的徭役和收稅都會直接反饋在當地,只是就和現代的一些“反饋政策”一樣,有那樣的政策是一回事,可是能不能享受到那個政策又是另一回事了。

通常情況下,時代和王朝一直在變,可是能獲得國家回饋的群體大部分時候沒變,比如返稅政策養肥了的某些群體,然後是修建道路和水利被一些人以權謀私只幹自己家的。

陽關往峻稷山需要經過伊吾,如今的伊吾與後世在山川地貌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至少是曾經來到過這個地方的劉彥沒看出有什麽變化,他當然是看不到那群五十六個民族中的白皮膚系同胞,甚至是壓根就沒看到什麽人。

“此地悠久一些是匈奴人和羌人的棲息地,他們在這裏放牧,又會到山林之內狩獵。”李壇對這片地方必須要有研究,畢竟是屬於他這個征北將軍的軍務轄區範圍:“西晉年初時期匈奴人大股南下,羌人也跟著去了中原,有一段時期是被丁零人占據。大漢光復了中原,威懾丁零人逃向西高車,留下的那一部分一再被驃騎將軍清理,不是被殺就是被俘。”

李壇是原本就等在伊吾,迎接劉彥之後肯定是要說些什麽,要是事先不知道當地的情況,再臨時抱佛腳也要了解一下,要不然被問到的時候一問三不知那就不止是尷不尷尬的問題了。

西北之地在爆發旱災,劉彥所看到的伊吾自然不會是一片青色的草原,實際上隨著居延澤的水位不斷下降,依賴居延澤延伸而出水系的廣大區域也是旱化日益嚴重。

劉彥擡手遮擋刺眼的陽光,看著北方問道:“在北面發現了蝗蟲群?”

李壇的表情變的非常嚴肅,以憂慮的口氣說:“第一時間發現蝗蟲群的是在居延澤北面河系。那些河流幹枯之後,蝗蟲群就突然出現了。”

不是蝗蟲群突然出現,它們本來就存在,只是水源充足的時候是分散棲息,河流沒有了水源之後在生存的本能驅使中南下,又在尋找新的棲息地過程中完成“會師”,等待被發現的時候就是密密麻麻了。

劉彥知道旱災之後必定會爆發蝗災,他就此早就與重臣不止商議一次,預防是壓根就無法預防了,該怎麽處理有了方案,就是不確定那些方案到底有沒有用。

“能收集到的雞、鴨、鵝已經集中到居延澤。”李壇說的就是針對出現蝗災的應對方案之一,他用著誇張的表情和語氣說:“仰賴陛下聖明,它們的確是以蝗蟲為食。”

得說的是,劉彥會知道雞、鴨、鵝能抵抗蝗災是從小說得來的知識,不止一本歷史小說用這樣的方法來抵抗蝗災,好奇之下去查了查的確是一項有效的辦法,沒道理不照做。

漢國已經建立九年,要說全面從戰爭中復蘇過來是在開玩笑,不過一些地區的確是從戰亂中恢復過來,以劉彥起家之地的山東最好。

劉彥一開始是搞“合作公社”,除了共同勞動之外,肯定不會放過家禽農場。在那個時候,他其實是早就想著依靠雞、鴨、鵝的大軍來應對必定會出現的蝗災。

這一次,中樞的命令傳達郡縣,主要是調集雞、鴨、鵝向北,以山東各郡縣的數量最多,居延澤那邊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山東各郡縣。

“家禽大軍有用最好。”劉彥是知道肯定有用,卻是一點都沒有放松,叮囑道:“不可放松警惕,不但家禽大軍要消滅蝗蟲,軍民也應該全面動員起來。”

可以確定的一點,大量食用蝗蟲的家禽,它們肯定會長得肥大,下蛋也絕對是會激增,要是蝗災沒有對國家造成嚴重損失,某些方面來講是給家禽進補了。

“已經在全力捕捉。”李壇所知道的是,開拔過來的軍民數量就不低於十萬,每天都漫山遍野在捕捉蝗蟲:“捕捉的蝗蟲殺死之後集中起來,臣聽聞堆得像是小山那般。”

十萬軍民,民基本是西北本地人,軍卻不是常備軍,軍是西北本地的郡縣兵。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要說讓他們去和誰交戰,情緒上未必是多麽樂意,可要是對付蝗災絕對是抱著十二萬分的激情,不然要是讓蝗蟲深入西北腹地,遭殃可不還是西北人?

劉彥沒有多久就來帶居延澤。

巡視隊伍過來,迎接的是一片山呼“萬歲”之聲,軍民對於劉彥親自到來是一種激動和感動的情緒。

畢竟嘛,爆發蝗災是能用眼睛看到的事情,天子在這麽個當口親自過來,除了表明國家的重視之外,有那麽一點點就是與民同苦的意思在內了。

劉彥沒去幹“走基層”的事情,不是不願意,還是因為很多的原因。他親眼看到了所謂的蝗蟲堆積成山的畫面,還看到了漫山遍野的人和雞、鴨、鵝,分布之廣絕對超過三十平方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