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軍與民

兩名嬰兒,一名嬰兒的母親識字,另一名嬰兒的母親不識字,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等於是有了不同的起點。

很簡單的道理,有識字母親的嬰兒,他出生的家庭必然不錯;不識字的母親,必然是因為家庭環境的關系。

任何時代都講究門當戶對,好人家是嫁給了好人家,窮困者難以與富有之人結合,一樣是生了後代,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起點自然是不一樣的。

以上太消沉,極度缺乏正能量……

其實是識字的母親眼界必然開拓,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她能夠時刻言傳身教,孩子的成長空間肯定會有更好的教導。

例如孩子同樣是犯了錯誤,識字的母親能夠講更多的道理,用完善的邏輯告訴犯了錯的孩子做錯了什麽,應該是怎麽去做才是對的;不識字的母親,她可能沒有那麽多的道理可講,邏輯是什麽更不清楚,教孩子就是靠打,打得犯了錯的孩子懵逼,等被打完之後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根本不知道錯在什麽地方,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麽做才是對的。

愚昧與否是從識字開始,識字就能進行閱讀,從文字中去汲取智慧,要不文字怎麽是一個文明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漢帝國早就在推廣教育,沒有一開始就將這件事情往實際的方向發展,教育人不是為了讀書吟詩作對,僅僅是希望被教育的人能夠流暢閱讀文字,不是本著教育出一幫詩人、哲學家、思想家的理念。

諸夏在很長久的時間裏面,教育從來都是走精英化的路線。

所謂的精英化,是一旦教育讀書,一定是想要讓受教育的人成為全才,下限是揚名立萬,上限是成為國之棟梁,求的是青史留名。

在諸夏的先輩看來,教育從來都是神聖的事情,要是教育出蠢材將會是異常恥辱的事情,也就有了不成才不得出門墻的規定。這一點在上古先秦時期最為嚴格,導致很多受教育的人一輩子都是待在門墻之內,但那些能夠出門墻的人至少都能做到揚名立萬。

劉彥很清楚教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重視教育的國家,采取了附合自己的教育素材,從重視教育的那一代人開始,民族迎來了飛躍。

德國與日本就是兩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們都是統治者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拿出足夠多的財政支持教育,等待受教育的新一代成長起來,受過教育的那一代成了中堅力量,各個方面支撐了國家的強橫崛起。

日本和德國是采取普及化的教育方針,他們的確也是得到了遠比自己想象中更多的回報。

更多的老牌強國抱著精英化教育不放,結果是將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慢慢從頂尖世界強國的位置下滑,甚至是從頂尖淪落為二流,連一流的梯次都上不去。

任何的群體都需要足夠多的基數,尤其是受教育的人更是如此。畢竟誰也不清楚哪一個人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給予基礎的文化教育,更多的人能夠站到台上,對於一個群體來說才會有無限的未來。

劉彥提倡的教育方式是,讓更多的人識字,由那一批識字了的人選擇走什麽樣的路線。

他們因為識字而踏入了什麽樣的門檻,肯定是只有極少數才能邁過門檻,更多的人則一輩子僅僅會是識字,不會在某個領域取得什麽成就,但識字的基數越大,對於一個民族來講機會就更多。

除了推廣教育可能帶來的一些科學領域上面的進步或成果,對於當前漢帝國來說更實際的是關乎到民族的融合。

劉彥是在元朔七年的時候搞出了字母拼音。那是他絞盡了腦汁好不容易才整出來,過程中其實是早就忘記了拼音的很多東西,是先寫出英文的二十八個字母,再慢慢一些又一些的整理出來。

拼音誰都知道是什麽,可是除了極少數的人,誰能將一整套記得那麽清楚?反正劉彥是不屬於其中之一,他最後能搞出來還要感謝自己上網用的是拼音打字,而不是使用五筆打字。

西域這邊教導人識字沒有使用到拼音,實際上現在掌握拼音的人也沒有那麽多,大多數是被安排到各大城市作為師資,像西域這種新收復沒有多久的地方暫時顧不上。

就算是西域有安排會拼音的師資,戈壁邊上這個只有兩三百人的村子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輪的上。

臨近中午時分,廣場上的人慢慢散去。

方論放羊的位置是在村子的南邊。

說起來很是奇異,村子好像成了一條界線,北邊是範圍很廣的戈壁區,南邊卻是一片草原。

村子所在的區域是在蔥嶺的東部,向西邊二十裏左右有一條河流,河的另一邊現在還是戰事多發地區,再往西約十五裏左右則就是蔥嶺。

那一條河的名字叫蔥嶺河,起源於蒲昌海,有著多條的分支,應該是西域境內最長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