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漲點姿勢保生存(第4/11頁)

在別人面前,您要稱呼自己的丈夫為“外人”,文雅點的就稱做“外子”,丈夫則把自己的妻子謙稱為“賤內”“家內”。

這些常見的通用稱呼,就不再一一細說了。您最好還是了解幾個比較有特色、有爆點的稱謂。您可要記牢了,沒準兒哪天就能用上:

“媽媽”這個詞的含義頗為廣泛,即可以用來稱呼祖母,也可以用來稱呼母親,還可以作為對老年婦人的一種敬稱。假如某天,您需要問路,對方是一位年過六旬的大娘,您實在叫不出“娘子”這個詞,就可以敬稱一聲“這位媽媽”。人家只會覺得這年輕人挺懂禮貌,而絕對不會誤認為您想認幹親。

假如您來到了宋朝的嶺南一帶,會聽到當地人稱呼父親為“郎罷”。而到了西南邊陲、川陜交界一帶,您又會聽到關於父親的另一個有趣稱呼——“老子”。這裏的“老子”並非年紀大的人才可以用,只要您有了兒女,哪怕今年只有十八歲,都可以自稱或被人稱作“老子”。

“義父”與“義子”就我們現代對於詞意的理解是“幹爹”和“幹兒子”的關系,但在宋朝,“義父”是指繼父,“義子”是指再嫁之妻與前夫所生的兒子。所以到了宋朝,您千萬別亂認義父,這和現代是兩碼事。

對家中女兒、侄女,長輩們還可以叫“姐”,比如“大姐”,就是指大女兒或大侄女。但作為同輩的兄弟或姐妹,您卻不叫她們“姐”或“妹”,而是稱姐姐為“女兄”,稱妹妹為“女弟”。如果是堂姐妹,就稱“從女兄”、“從女弟”。

在後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如果您跟人吵架,罵一句“小婦養的”,對方大概會氣得暴跳如雷,但到了宋朝,人家頂多只會覺得莫名其妙。“小婦”在宋朝是對小兒媳的代稱,而非是對小妾、外室的蔑稱。假設您家中有三個兒子,對於兒媳婦的稱呼就可以按妯娌排行分別稱作“大婦”“中婦”“小婦”。同理,女婿也可以按排行分別稱作“二女夫”“三女夫”,意思是“二女兒的丈夫”“三女兒的丈夫”。

生活在民間家庭裏,特別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官宦、富貴之家,社交活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有必要向您普及一下親屬以外人員的稱謂。

在宋朝,“公”“丈”泛稱年長男子及父輩尊長,面對一位身份尊崇的年長者,您可以稱其為“公”,如稱王安石“王公”。與“公”相比,“丈”的使用面會更加廣泛一些。假設您要與一年長者打招呼,但又不清楚對方身份,就可以稱對方一聲“老丈”。當您與某位父輩尊長熟悉到了一定程度,則可以用“姓+行第+丈”的方式來稱呼對方,如富弼把範仲淹當作親爹一樣尊敬,就稱他為“範六丈”。

在宋朝,平輩之間最流行的稱呼有兩種:一是以兄、弟、友相稱,年長稱兄,年少稱弟或友。蘇軾在《答任師中家漢公》詩序裏寫道:“漢公兄見寄詩一首”,其中的“漢公兄”,就是蘇軾對同年兼同學家勤國的稱呼,“漢公”是家勤國的字。二是以字相稱,如司馬光稱呼王安石為介甫,王安石則稱其為君實,但這種稱謂方式僅限於在北宋使用,到了南宋則既諱其名,又諱其字。對於同輩朋友的妻子則一律稱“尊嫂”。

當然了,無論是稱兄道弟,還是以字相稱,都是建立在交情比較好的基礎上才能使用。您也許會問:我剛剛來到宋朝,短時間內,和別人哪來的深厚交情,我總不能見人就喊“喂”吧?

問題解決起來也不難,對於沒有交情或交情尋常的人,您可用以下三種方式稱呼對方:

一、稱官位、封號。宋朝的許多官名都比較長,人們習慣於使用其中的兩個字簡稱,比如有官員姓王,任職資政殿大學士,您就可以稱其為“王大資”。對於朝廷官員的妻子,您可按外命婦的封號稱呼對方,如國夫人、郡夫人、淑人之類,最低等的是孺人。以官位、封號相稱的方式雖然男女老少、上下級之間皆可使用,但在被稱呼者的身份上僅適用於朝廷命官及其妻室。

二、以地名、志趣、雅尚為稱號。例如:蘇軾被貶黃州,即以居住地“東坡”為號;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表達自己追求閑逸、淡泊名利的志趣;“陸放翁”則表達了陸遊蔑視權貴、不阿世俗的清高。這類稱呼方式一般適用於有較高名望的人。

三、按特定身份稱呼。如果對方即不是朝廷命官或外命婦,也不是有名望的人,您則可以憑借此人在當時當地所具備的最有代表性的身份來作為稱謂。如官員的兒子稱衙內,女兒稱小娘子;鄉紳富戶稱員外,其妻稱孺人;教書先生稱夫子,豪俠稱好漢,青年僮仆稱廝兒等等。另外,前面提到使用最廣泛的兩個稱呼——郎君、娘子,就不必再重復贅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