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節假日黃金周,這盛世如你所願(第2/6頁)

從繼承傳統來看,老百姓們有這些活動安排:

1.鳴放爆竹。就是王安石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放炮,既送舊,又迎新,又有驅邪辟鬼的意義。

2.更衣拜年。穿上新衣,家人之間、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賀新年。

3.飲屠蘇酒。王安石的詩句“春風送暖入屠蘇”說的就是這回事。屠蘇酒為一種防病藥酒,喝了可以不得瘟疫。

4.進椒柏酒。椒柏酒清香芬芳,可以祛瘴氣、瘟疫。

5.掛桃符。桃符是一塊桃木板,可插於葦索旁邊,傳說可避邪。王安石詩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6.貼春聯。從宋朝開始,人們也把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或“春聯”,既保留了桃符的寓意,又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7.乞如願。用細線繩拴一錦人,投入糞堆中,執杖痛打。這個錦人就是一個叫如願的婢女的象征物,她無所不能,但是在元旦這天晚起,需要打出來,使人如願。乞如願強烈反映了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企盼。

8.貼鐘馗像。鐘馗可以鎮壓諸鬼,貼於門上諸鬼不敢入門。

與過往傳統比較,宋朝元旦的特點是城市中娛樂活動增多,商業活動形成高潮,慶祝時間延長。

元旦這天,街上搭起彩棚,有各色各樣的貨物出售,還有舞場歌館供人娛樂,更有賭戲,縱人觀賞。

除了親族間的禮儀性拜年外,宋朝已開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活動。一些仕宦之家發明了在元旦這天賀年投刺的風習。“刺”,古代用竹,刻上自己的名字,不親自上門去拜年而是派仆人交給想要拜賀的人,這種習俗後人稱為“拜年飛帖”。周密《癸辛雜識》記載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表舅吳四丈,性格滑稽,喜歡開玩笑。迎新年之際,家裏沒仆人可以派出去投刺,正躊躇著呢,朋友沈子公的仆人投刺到門上。吳四丈就招待這位仆人喝酒,暗地裏將一把名刺都換成自己的,結果沈家仆人把他的名刺全都投了出去。隔日與沈子公相見,吳四丈拿出沈子公那一把名刺,說明緣由,兩人相視大笑,這事兒被傳為笑談。

宋朝的元旦活動,不限於元旦一天,從初一到初七,習俗是一天占一物。正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日,三日為羊日,四日為豬日,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初一畫雞在門上……七日貼人在帳子上。這種風俗表現了人們對於人壽年豐、六畜興旺的期盼。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在任何時代,總會被人們寄予美好的希望,宋朝320年中的大部分新年,都是這樣美好。

第2章 踏春,上墳不妨礙遊樂|寒食節

一、擔酒上墳祭祀先人

元旦新年,宋朝大城市的繁盛景象讓您對它的富庶、文明不再懷疑,也許您應該收拾下內心的喧鬧,去做一次郊外的踏青賞春,咱們過一下宋朝的寒食節。

宋朝以冬至後105天為大寒食,寒食節有3天,即冬至後的104天到106天。第106天就是清明,也叫小寒食。

寒食節前一天,宋朝人稱作“炊熟”。《東京夢華錄》記載,那天人們用面作棗餅飛燕,串起來插在門楣,叫做“子推燕”。無論官民家家插柳,門口屋檐一片青綠,景象十分新鮮。

寒食節,宋朝人會舉行冠禮。我國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麽時候舉行冠禮,古代沒有統一規定,到宋朝形成寒食舉行冠禮的習俗。

寒食不舉火。自古以來,皇帝於清明賜火給侯門近親,宋朝沿襲了這一風習。清明節那天,皇宮內的侍者會用榆木鉆火,最先進火者還獎給“金碗、絹三匹”。皇帝把火賜給臣僚,這是鉆燧取火風習的繼續。

寒食第三天就是清明節,掃墓的習俗在宋朝繼續盛行。與傳統一樣,擔酒上墳以盡思時之敬是宋朝寒食節最重要的民間活動。

皇宮中掃墓更為隆重,宮室的親戚也分別到各陵墓祭祀、拜陵。祭掃皇陵的隨從人員都身穿紫衫,白絹三角兒包頭。

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後只有臨時的殯葬地。皇室近親也分別派人到諸陵“行朝享禮”。清明這一天對諸宮王妃、各王子的墳墓也要進行享祀禮。北宋時,皇家還出車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諸宮人墳。掃墓隊伍浩浩蕩蕩,人穿金裝,車掛紫幔,錦帛纏額,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氣象。隨皇家祭陵的禁衛軍列隊跨馬,奏響軍樂。他們旌旗鮮明,軍容雄壯,人精馬銳,看熱鬧的百姓塞滿了道路。

二、寒食其實是快樂的

在宋朝過寒食節,您會發現有意思的是,寒食節越來越傾向於喜劇色彩。範成大的《寒食郊行書事》詩雲:“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從詩中咱們可以看出,人們打扮的漂亮,飲酒為樂,心思已不在墳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春遊和秋後的豐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