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自由市(一)

武好古和西門青還有鐘哥兒一塊兒走在好熱鬧的一條大街上,街上滿滿登登,到處都是商號門臉兒,全都掛著各家各色的招牌認旗。當中一處大宅門,深廣不知道幾許,生意更是興隆,連門檻都被踩得溜光。宅門上掛著鎏金的招牌“韓家豐樂樓”。

不用說,這座“豐樂樓”是屬於大遼韓家人的,“豐樂樓”的名字,則多半是從開封府山寨來的。

“潘官人,這邊就是析津府,不,應該是全大遼最好的去處了,韓家的幾個郎君都說這邊和開封府的豐樂樓不相上下。”

鐘哥兒一指那座山寨豐樂樓,笑呵呵地說:“今日也走累了,不如去樓中坐一坐,邊看這北市坊的街景,邊喝點馬奶酒,再吃點燕地的美食。”

“就依鐘哥兒的。”

武好古也覺著有些腿酸了,今天他隨著鐘哥兒一起逛了析津府內最大的三個坊:南安坊、東安坊和北市坊。

這三個坊雖然冠上了“南”、“東”、“北”的擡頭,不過都是位於析津府城的北部,是相鄰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個坊。其中南安坊位於西南,東安坊在東南,北市坊則在北面。

三個坊的功用也差不多,都是析津府的工商匯聚之地。

其中南安坊和東安坊是“百工匯聚之所”,開設有大量的手工作坊,全都是官營的,由南京三司使司和南京轉運使司分別管轄。制造的產品五花八門,除了不產鹽鐵(有鐵工鋪,但是不產生熟鐵)絲瓷之外,幾乎應有盡有。只是工坊的規模看上去都不大,而且也不怎麽忙碌……都有磨洋工的嫌疑。

而北市坊,則是析津府城真正的繁華之地。在西夏崛起以後,隨著宋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傳統的河西商路幾乎完全斷絕。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就轉向了草原。而大遼南京析津府這裏就成了絲綢之路新的起點,同時也是西方和中原交流的最大的匯聚點。

來自草原林海的牲口、毛皮、藥材;西域的美玉、琉璃、寶馬、乳香;中原的茶葉、瓷器、絲綢,全都在析津府的北市坊交匯。

整個坊市喧囂而嘈雜,各種民族的人交錯往來。一隊隊的駱駝,一列列的車馬不斷穿城而過。包著鐵圈的木輪碾得大街上鋪著的石板上火星四濺。穿著有點肮臟的長袍的契丹商人(戶籍上肯定是貴人)腰裏別著刀子,脖子上掛著念珠,大搖大擺的在街上晃悠。來自宋朝的商人則穿著絲綢面料的衫袍,背後帶著一兩個燕雲當地的護衛,小心的在街道邊上行走。還有來自高麗國的高麗商人,打扮和宋人幾乎一樣,只是見著誰都點頭哈腰。留著辮子的渤海人也是隨處可見,他們大多是販賣毛皮和生藥的商人,也沒有店鋪,就在街邊上擺個地攤,拿出他們的貨品來販賣,倒也生意興隆。

這裏和析津府的其它二十幾個坊一樣,到處都是乞丐,在街頭巷尾穿來穿去。管理這處坊市的南京警巡院的官吏和士兵們,和開封府的軍巡鋪兵也有點像,都懶洋洋的在街上閑逛,有時候還去尋一下渤海人的麻煩,敲詐幾個小錢。

整個坊市,就這樣充滿了一種畸形的活力。

武好古在鐘哥兒的陪同下登上了韓家豐樂樓的三層,進了一間視線很好的包間。

……

“不想燕雲也有這等繁華之所啊。”

站在包間的窗戶口,武好古望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突然發出了一聲感慨。

“繁華?”剛剛點酒的鐘哥兒聽了武好古的話嗤笑起來,“難不成此處比開封府還繁華麽?”

“開封府自是不如的。”武好古搖搖頭,若有所思地道,“但是析津府還是比某原本想象的要繁華。對了,鐘哥兒你可知這裏的商人都是從哪兒來的?”

“哪兒的都有。”鐘哥兒一指站在武好古身邊陪著看風景的西門青,“你的西門小娘子原先也常來這裏。”

“哦,析津府的生意好做嗎?”

“不好做。”西門青說,“若不是趙家、馬家多年來的照應,我家的生意早就倒了。”

西門家如果不承認和鎮州趙家的主從關系,那他們在燕雲就是尋常商人了……這種世家大族壟斷一切的地方,沒有背景的商人根本生存不下去。

“那麽對士人而言呢?”武好古又問,“析津好嗎?”

“好個逑!”鐘哥兒哼哼道,“吃人的地方。”

他的話語中全是恨意!也不知是恨大遼還是恨趙家?也許兩個都恨吧?

“吃人?”武好古一笑,“像鐘哥兒這樣懷才不遇的,在析津府不少吧?”

“家家都有啊!”鐘哥兒道,“大遼這邊可不是憑本事做官,是講出身的……可世選的名額有限,哪家不是鬥得雞飛狗跳?”

“姓耶律的和姓蕭的也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