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友誼之城(第2/2頁)

堤壩因為要承受長時間的水泡和水壓,因此多修造成大坡度的梯形,是比較容易攀爬的,而且高度也有限,能修到兩丈高就頂天了,再高就很難說得過去了。雖然界河商市的堤壩外面還可以挖個防走私的壕溝,可是這種壕溝能有多寬?不能和護城河相比的。

“堤壩之上還可以修房子啊。”武好古說,“房子可以有圍墻。”

其實武好古早就計劃好了,界河商市的防洪堤壩不需要修多高,有個一丈到一丈半就足夠了,也不需要將對外的一面削成崖壁狀,但是要有足夠的厚度,能夠在外側形成大角度的斜坡。

同時,堤壩頂部必須有相當的寬度,以便修築客家土樓樣式的房屋和一道一丈左右的圍墻。“土樓”應當是正方形的,正方形的一角向圍墻之外伸出,高度則在兩到三丈之間,而和土樓連接在一起的圍墻並不是半圓形的,而是一多面形,大體呈弧狀走向的夯土包磚墻體。

“可是就算有了圍墻。”張商英搖搖頭,“沒有兵也不行啊。”

“怎麽會沒有兵?”武好古一笑,“我大宋還有《保甲法》,廓坊戶也適用《保甲法》的。”

武好古其實是在“玩法”,因為界河商市是在“遼宋之間”,是個模糊地帶,是否適用大宋的《保甲法》是有待商榷的。

而且界河商市是由商會管制,若真的有上萬商戶,那可就是二十個都保了……若是真的貫徹《保甲法》,上萬保丁可就置於商會領導之下了。

另外,商會管制的可不僅是界河南市,還包括界河以北的北市!居住在界河商市的也不僅是宋人,也包括遼人、高麗人、阻蔔人、回鶻人,甚至日本人……

“這樣也行。”張商英也沒多想,畢竟《保甲法》是大宋朝廷自己制定的。“只要界河商民嚴守《保甲法》,朝廷也不會有異議的。”

“那是自然。”武好古說,“可以在同遼國的談判中提出,商市仿效我朝行《保甲法》,仿效遼國設警巡院。”

武好古提出這兩條意見,就是想用宋遼條約的形式,確認界河商市的保丁和警巡院合法。

“就這樣。”張商英想了想又道,“商市的選址和大小,遼人不會有異議吧?”

“不會的。”武好古非常肯定地說,“不過是三萬畝土地,又不白拿他們的。”

根據武好古制定的計劃,界河商市南北各有三萬畝土地的面積,合在一起相當於後世的二十幾平方公裏。

不過界河北市不會進行大開發,大部分會作為堆放木材的堆場,暫時圈養牛羊(貿易品)的牧場存在,只要一小部分會開發成碼頭、商站和橋頭堡。

而在界河南市,真正被開發成商市的也就是一萬五千畝(是宋畝,比後世的市畝小10%左右),大約相當於後世的九平方公裏。

武好古和蕭保先說的“十萬戶”是不可能的,九平方公裏擺不下那麽多人。不過一萬戶應該是有的,常年聚居在那裏的人口,多半會超過十萬人。

至於商市的大致城市規劃,武好古也已經做好了,將會是一個半圓形的,以港口廣場為半圓心的布局。

剩下的約9平方公裏,則是一條狹長的沿河地帶。根據武好古的設想,將會交給燈塔書院、燈塔大學、燈塔海學院和燈塔牧場等使用。

除了燈塔牧場之外,書院、大學和海學院,都會擁有高大的建築物、圍墻和壕溝作為依托,就類似於界河以北漢人豪族的堡寨。

其中燈塔書院因為會擁有最多的師生,所以將是三大學院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旦界河商市因為幽燕淪陷而必須放棄,燈塔書院將會變成對抗少數民族南下的橋頭堡。

當然了,界河商市和“燈塔堡壘”的建設並不是一步到位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界河商市同樣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會分成幾期進行,整個工程將會延續超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