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儒(九)

還有道?

程頤和侯子都是一愣。

這武好古什麽人啊?怎麽會那麽多道?難道他真的是大大的儒?

“子路和子正之道?”程頤看著武好古,“崇道,你說他們的道是甚底?”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的道都是以德服人,為傳播大道立下了功勛,值得我輩學習。”

“以德服人?”程頤被武好古的話逗得有點樂了。

子路就是仲由,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個會拿著寶劍以德服人的大儒。據孔子自己說,自從仲由跟隨他以後,他就沒被人惡意辱罵過——這就說明了仲由是個能以德服人的大儒。

而子正名叫公良孺,是陳國公族子弟,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和子路一樣,都是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的大儒。他帶了五輛車(應該還有他的門客在禦車護衛)跟隨孔子。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危難的時候,他都會和子路一起召集眾人,拔出寶劍去以德服人。

要是沒有子貢,孔子恐怕沒有路費去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子路和子正去以德服人,孔子很有可能會被人砍死。

“東門,你想作甚?”程頤問。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二人保護著聖人周遊列國,將聖人的道傳播出去,用他們的德去感化那些對聖人的大道存在誤解的人們。這樣的精神,正是我輩宋儒所缺乏的。”

程頤看著武好古一本正經胡扯的樣子,心裏卻有點明白了。武好古的意思是想學子路和子正那樣,以德傳道……這以德傳道,也是一種道啊!

畢竟孔子孟子的道必須傳播才有可能實行,如果不把道傳出去,現在也沒人知道這個道理,也就談不上實行了。

“你是想要傳播道嗎?”程頤問。

武好古點了點頭,笑道:“不是下官想傳播聖人的道,而是我輩儒生應該要有將聖人之道傳於四海之外的壯志。昔日聖人周遊列國之時,華夏之人並不知道四海之外,大漠以西,尚有文明禮儀之邦,因此傳道止於中原。而今日,天竺之佛教,大秦之十字教,大食之天方教,皆不遠萬裏傳道於中土。我輩儒生,為何不能將孔子、孟子之道傳於四海之外呢?”

程頤被武好古的話說得有些驚訝了!

武好古真的是大儒啊……至少是個候補大儒!《共和商約》已經有點天下為公的意思了。現在又想要傳大道於四海之外,哦,他恐怕不僅是想,而是真的要去做了。

這事兒吧,別的儒也就想想罷了。可他武好古是子貢式的儒啊,有錢啊!錢比子貢還多!而且還是大宋官家的心腹,沒準真的能說服官家往四海之外的某個蕞爾小國傳去聖人之道。

這向外傳道的事兒,只要能成了,哪怕傳一個小國,武好古大儒的地位就穩了……這事兒可比一幫儒宅在家裏面解釋《論語》強多了——解釋來解釋去的,不能實行等於零!

“傳道的事情,嗯咳……”程頤咳嗽了幾聲,斟酌了一下用詞,“自唐朝以來,儒家經典的外傳就是受限的,本朝也是一樣進行限制的。”

禁止儒家經典外傳是唐朝的國策,同時被禁止外流的還有兵法、醫學等等技術書籍。

如此做法,當然是為了防止蠻夷學習唐朝建立起集權朝廷,然後和唐朝進行對抗了。這事兒仿佛有點道理,不過在宋朝還有這樣幹的必要嗎?

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的時候,儒家經典和兵法戰策都流出去了。契丹人那裏什麽沒有啊?哦,大約就是大宋官家和一些文官兵法家發明的陣圖人家是沒有的。

“唐朝開始實行的禁令,在如今已經毫無意義。”武好古說,“契丹、高麗、安南、大理、西夏早就有儒家經典傳播。而沒有儒家經典傳播的地方,都不是我們的鄰國,或者陸地並不相連,就算他們得到儒家經典,也威脅不到我大宋。而且蠻夷之邦,在修習了我儒家的經典之後,也未必會強大起來。要不然我大宋早就平遼滅夏了不是?”

唐朝那會兒覺得儒家真理是強國之本還好說,總歸有一段時間人家挺強大的。可大宋朝為什麽還對儒家那麽有信心?難道認為各種大汗不去彎弓射大雕改學五經大義了就會更加厲害?完全沒有道理啊!

武好古頓了頓,又道:“所以下官想請伊川先生能登高一呼,呼籲朝廷放松儒家經典往外傳播的限制。”

武好古的想法是,兵書、醫術還有趙家皇帝發明的各種陣圖,照樣可以禁止——那種陣圖反正也沒人會去學的——但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什麽的,就不需要禁止了……不過這事兒光靠他一個人和趙佶去說是不行的,還得讓程頤這種級別的大儒一起來呼籲。呼籲的人多了,趙佶也就能就坡下驢,放松一點禁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