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撼山易,撼高家軍難(四)

“契丹人的大軍已經在黃河北岸駐紮下來了!”

趙佶臉色陰沉。他找武好古入宮,並不是為了介紹郭小小給武好古,而是有軍國大事要商量。

所以在郭小小準備養生晚餐的時候,趙佶就和武好古說起來河套的軍情。

“陛下不必擔憂。”武好古安撫著趙佶,“河套有高俅坐鎮,遼人絕不敢貿然進犯的。”

“如果沒有高俅呢?”趙佶當即追問。

“沒有高俅,那就只能放棄朔州之地了,畢竟朔州孤懸在北,很難得到朔方路其余各州的支援。一旦遭到攻擊,就是孤城。不過有童貫在朔方路,銀、夏、宥、鹽四州問題不大。只是失去朔州的草原之後,朝廷就沒有養馬之地,群牧監的盤算可就要泡湯了。”

武好古倒也不是在誤導趙佶。因為高俅已經被吹出了威懾力,而且契丹人也“領教”過厲害了,高俅是用幾百甲騎擊敗過河清軍和皮室軍一萬多騎的猛人,遼人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

所以高俅的將旗只要在朔州城一豎起來,河對岸的契丹人就不敢動了。如個沒有了高俅,那麽童貫就只能放棄朔州以及附近的大草原了。

因為朔州其實是遠離銀、夏、宥、鹽四州,孤立在瀚海戈壁以北的草原上。後勤供應非常困難,屯田畜牧什麽的,也沒有開始。所以無法屯駐大兵,只能仗著高俅的威名,用少量的兵力據守。要不然,契丹只要過河,就能依靠騎兵的數量包圍朔州城,餓也能把城裏的守軍餓垮了。

聽武好古這麽一分析,趙佶心裏面最後一點撤回高俅的心思也沒了。因為現在政事堂已經瞄上了朔州的大草原了——那可是養馬的好地方啊!如果能把群牧監的馬場遷到朔州大草原,就能多出幾百萬到一千多萬畝的官地用來出租了,每年光是地租就能收入至少幾十萬緡!

而且這千把萬畝土地用來種糧食,一年得有多少收成?能喂飽多少張嘴?

老百姓能吃飽了,當官的,當官家的,不就都能安心搞腐敗了?

至於高俅擁兵自重的問題,其實也不是沒有應對的辦法。

首先有童貫在看著高俅!

童貫的手腕可比高俅厲害,在朔方軍中的親信一點不比高俅少。只是他是沒卵子的宦官,沒有人會拿擁兵的事兒去批鬥他,因為北宋向來不忌內官掌邊軍。

其次是高俅大軍的核心,也就是兵學司出身的軍官,其實是可以無限復制的!

“陛下,其實您如果撤了高俅,隨便換誰去朔方,還是會被人說成擁兵自重的。”武好古開始替高俅開脫罪名了。

“何以見得?”

武好古笑道:“高俅其實是因緣際會,占了府兵壯丁、兵學司武官、禦前猛士和騎士各方面的好處,才能成就名將之威的。而府兵、兵學司、猛士和騎士,本不是我大宋固有,橫空出世,必然會傷及一些人的利益。高俅又正好借著府兵、兵學司、猛士和騎士得了威名,且主持朔方府兵,當然會遭人嫉恨。如個陛下不願意放棄府兵制,那麽無論誰去朔方,都會成為眾矢之的。區別只是有高俅坐鎮,契丹不敢來犯,府兵制也就能成功了。別人去的話,萬一被契丹挫敗,府兵制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府兵真的比募兵強?”趙佶又問。

“那是自然的。”武好古說,“募兵要服役到五六十歲,都是當爺爺的人了,還能上陣殺敵嗎?人的一生,最精壯有力的不過是十七八歲到三十歲這段。也就是說,陛下所用的兵募,雖然在役三十年,真正有用的不過十年而已。平均下來,軍營中也就三分之一是精壯,其余逐漸老弱。而府兵只服役五年,都選青壯之士,自然個個都是精壯了。至於武藝戰技,現在看起來募兵也不如府兵。”

“怎麽會?”

武好古一笑:“陛下也是汴梁子,難道不知道京營禁軍們平時的日子是怎麽過的嗎?他們都是老婆孩子圍著,說是住在軍營裏面,可那軍營和百姓住家並無二致。便是依據軍規,也不過幾日一操,怎麽能和府兵相比?朔方的府兵都離家千裏,日日夜夜住在軍營裏面,一日兩操是沒問題的。募兵一年操練的時間,也趕不上府兵一個月啊!”

現在北宋正在試行的府兵和隋唐的府兵不一樣,後者也是終身服役的,而前者只有五年兵役。因此可以連續服役,而不是亦兵亦農輪流番上。在連續服役幾年的情況下,軍隊對士兵的管理自然可以大大加強,可以把士兵“關起來”操練——後世所謂的軍事化管理就是這樣的!

而開封府的京營禁軍的生活,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其實就一群老百姓的居家過日子,壓根和軍事不沾邊,能練出來才見鬼了。用這樣實際上是老百姓的軍隊去打仗,當然被女真人一擊而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