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世界之戰(四)(第2/2頁)

一開始的時候,界河大造船廠的規模是不大的,只是作為界河船政學堂的“實習工坊”存在,產量也很小。可是隨著界河商市的造船業因為木材和糧食貿易的刺激而蓬勃發展,界河大造船廠也開始了“盲目擴張”的步伐。

共和行、界河商市、界河市舶司這三方都向大造船廠砸下了巨資,不斷擴建船廠。還利用界河盛產的紅磚、泥灰,建造了堅固耐用的磚石船塢,還在界河商市城外建立了龐大的木材曬場,囤積了大批從遼國和高麗國進口的木料。

廉價且質優的木料也是刺激界河商市成為造船工業中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另外一個刺激界河商市造船業發展的因素,則是界河船政學堂!

這所最早開辦的雲台學宮附屬學堂,目前是由武好古的師兄晁補之的兄弟,巨野四晁之一的晁說之主持的。

晁說之是元豐五年的進士,起初也得到過蘇東坡的舉薦,不過一開始並不是蘇門中人,而是博采眾學,學了司馬光的太玄之學,邵雍的易學,又求學於孫復門下學習《洪範》,後來又兼修了關中的張載之學。可謂是頗雜到了極點。

不過學到最後,還是著了武好古的道,成為了實證學派的大佬——看他那麽好學,而且還在《太玄經》和《易經》上花費了那麽多的心血,就知道他也想要“求大道”的。

實證主義、理性主義正好給了他求道的工具!

所以晁說之很早就成了慕容忘憂的助手,當了界河雲台學宮的學宮丞,後來又對造船產生了興趣,就去主持船政學堂了,界河大造船廠也在他的管轄之下。

今天他也陪著武好古和武好文一塊兒在參觀船廠。聽到武好文的提問,當下就道:“怎麽會沒有人要?光是海路市舶制置司就在界河大船廠訂了200條7500料的糧船和100條6000料的槳帆戰船。”

“什麽?”武好文一愣,一張胖得都快抖起來的面孔上堆滿了問號,他說海路帥司啊!這麽大的買賣咋一點不知道?難不成是米友仁的爸爸過世前下的單?

武好古一笑,“二哥兒,這些船都是急需的……一來朝廷要從南洋買糧食,這可是關系到江南、兩浙、兩淮等地改稻為桑之事的;二來朝廷來日北伐還需要海軍配合,所以槳帆戰船也少不了的。”

“改稻為桑”在宋朝還是比較容易操辦的,關鍵就是有沒有稻米可以填補缺口。因為大宋朝廷在江南、兩浙、兩淮等地擁有大量的官田。因而能用行政手段推動改稻為桑——只需要求租種官田的農戶執行,並且給予一定的補貼就行了。

而且也不需要都改了,只需要將產量比較低的旱田改種桑樹即可。

不過大宋宰執們也都是仔細人,不會盲目上馬“改稻為桑”,一定得先看見糧食。而要取得那麽多的糧食,當然得多造點戰船了……一二百萬石稻米對盛產糧食的真臘、占城、三佛齊和爪哇國也不算什麽,用一個三佛齊海峽保護費的名義就能收到了。

可是一兩千萬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真臘、占城、三佛齊和爪哇國雖然人少地多,降水充沛,氣候溫暖,其中爪哇國還要加上一個土地肥沃,可是人家也不會沒事多種那麽多糧食啊!

一般來說,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容易養懶人,所以必須要有點外力去督促一下。

如果有可能的話,武好古還想聯合三佛齊國發動一場針對爪哇國的戰爭——這爪哇島雖小,但是卻土地非常肥沃。2000萬石稻米,大約只需要四百萬畝水田就能種出來了。所以完全可以發展成為大宋帝國的糧倉!

不過在南洋地區挑動戰爭這事兒,可不能明著和朝廷去說,所以武好古得找個聽上去蠻合理的借口擴充他的,哦,應該是武好文指揮的艦隊。

“大哥兒。”武好文眉頭深皺,似乎有點擔心和北朝的戰爭,“我朝真的要和契丹開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