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兵臨城下(一)

在趙佶大手大腳揮霍著國庫和太府寺內庫,還盤算著等到打敗契丹人以後再去封泰山、觀滄海的時候。

界河商市附近,卻正在進行一場臨陣練兵。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可見這兵是得提前養起來的,臨陣在想起要養兵、練兵,怎麽看著都有點晚了。

可是武好古這個奸商資本家做事情,總是少不了一番精打細算的。所以就沒有養兵千日,只有臨陣練兵了。

當然,這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官家的信任,官場的制衡,還有武好古的實學團體內部平衡發展的問題。

如果不是耶律延禧駐蹕析津府城,武好古可不敢這樣放開手腳把自己麾下的六個將的戰兵、輔兵員額統統招滿了。六將戰兵就是足足三萬人了!因為將工兵和騎輔兵也歸入了輔兵,所以輔兵的人數也達到了兩萬五千左右。

單是六將兵馬滿員之後,人數就達到了五萬五千之多!怎麽多的兵,而且上上下下都是實證派的人在管轄,怎麽看都不符合大宋朝的老規矩啊!

除了這五萬五千新軍官兵。滄州的團練兵也是以界河商市為首的,在“大名府會議”上,武好古為滄州團練爭取到了兩萬人的額度。回了界河商市後也不再拖延觀望,而是馬上召開了滄州紳商會議,把組建團練的額度,分攤給了下面的市縣。包括界河商市、清池縣、鹽山縣、南皮縣、樂平縣、無棣縣在內,一共一市五縣,都參與了團練分配。

其中界河商市承擔了一萬團練兵的額度,其余五縣各自分配了兩千。

這兩萬團練兵,現在也都已經集中到了界河商市。和新軍官兵一塊兒,在契丹鐵騎的威脅之下,開始接受嚴格到苛刻的訓練了。

大隊大隊的新兵,換上了武好古親自選定的常服。其實就是北方農夫常穿的麻布短衫,還有收档的麻布褲子,再加上一頂範陽笠。衣褲都沒有染色,而且盡可能做得結實耐穿。

這些新兵蛋子,以營為單位,500——800人一起,穿得整齊,站在各自新建成的軍營外面的操場上。面前則是戎服筆挺,頭上同樣頂著範陽笠,腰間懸著直刀或是寶劍的新軍武官或者沒有官身的小武官,就自然有了一種軍隊的氣度。

要在短期內把這些新兵帶出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如果不是雲台系的騎士學院從前身的樞密院兵學司開始,到今年已經有了十一個年頭,不僅培養出了大批的軍官,而且也摸索出了一套在平時注重培養大小武臣(就是軍官、士官),在戰時再以小武臣和老兵協助調教新兵的練兵路數。光是五萬五千新軍,武好古這個宣撫司就拿不下來,更不用那些團練兵了。

當然,滄州的團練兵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至少界河商市中拉出來的一萬人馬還是相當不錯的。他們的底子是博士團和界河公民兵,再加上一些雇傭來的效用士。也組成了兩個將的步軍,裝備幾乎和新軍一樣,只是沒有配屬多少瘊子甲,大部分的新兵都只能在訓練完成後領到一身紙甲。

給界河團練裝備紙甲倒不是因為害怕有人拿兵器禁令說話,而是倉促之間根本來不及打造那麽多的瘊子甲。

哪怕界河商市和京東商市內有許多運用了水力錘的鐵坊,還有兩所用木炭煉鐵的鐵廠,但還是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將七萬五千人的大軍完全武裝起來。

作為二線部隊的團練,自然只能吃點虧了。

武好古今天帶著幕僚們到達界河商市南面的大營時,正好趕上了飯點兒。因為商市中的人們比較富裕,從來都是一日三餐在吃的。所以包括新軍六將和滄州團練的兵士在內,所有人都是一日三餐。

兵士們是以營為單位居住和進行日常訓練的。這個時候每個營的駐地中臨時搭起來的茅草頂的飯堂中,系著白色圍裙的廚子正在分配飯食。只見他們一人守一口大鐵鍋。每個鐵鍋都冒著誘人的香氣。來自界河商市的“城市兵”倒還好,他們也是吃慣用慣的。那些來自鄉村的團練,別說什麽貧下中農了,就算是勤勞致富的地富家庭出身的娃子,看到那一鍋鍋的白面饅頭和有點像傳說中的肉的食物,口水都止不住的流了。

界河商市果然如傳說中一樣,是富甲天下的好地方啊!就是沖著隔三岔五能有一頓肉,這個兵(團丁)也是有當頭的!

除了有肉吃,餉錢也不能少!

現在耶律延禧就在析津府!沖著他的面子,武好古也能給手下的新軍兵士和團丁請餉了……人家很快就要去和大遼天兵搏命了,能不給錢嗎?不給錢他們不賣命,打了敗仗的話,大宋江山就要易主了,趙佶再也不能豐亨豫大了。

所以現在武好古直轄的五萬五千新軍和兩萬團練,也不管是不是府兵,都是一律發餉的——西北那邊給了土地的府兵也許可以不支餉,在商業發達的滄州可不能這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