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弓馬無敵VS鐵騎沖鋒(五)

燕地的季夏,本來就是這片土地上最好的季節。

這個時代的氣候沒有後世那樣炎熱,燕地又屬北國,夏末的氣溫就相當於後世的初秋。涼風徐徐,天高雲淡,整個世界,似乎通透到了萬分。

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以及河北平原交匯的易州一帶,這個時代,到處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和山地之中,又多有野獸出沒,是個遊獵的好去處。而且這裏不似燕山,沒有恁多招惹不起的契丹國族會從山北南來,所以燕地的漢人豪強就是此間的土皇帝。因而燕地諸家的子弟,多在易州構築堡塢,每到夏秋,便到此間遊獵嬉戲。

終日遊獵這事兒,若在南朝,那幾乎就是不務正業不求上進的典型,幾乎夠得上一個罪過了。可是在北地遼朝,騎馬遊獵,本就是世家子弟學習軍旅之事的手段。北地遼朝是重武輕文,投效軍旅才是世家子弟的正途。如果連弓馬騎射的本事都掌握不了,如何能從軍旅中獲得晉升的機會?

遊獵之事,在燕地就和士大夫做文章是一樣的!

所以進士出身,一直以來都是做文官的南京留守馬人望在馬背上的本事,可不比北院樞密使蕭奉先差到哪兒去。

兩人都穿著輕薄的絲綢官服,騎著高大強壯的界河馬,有說有笑地前行。前後左右,都是兩人的親兵和宮分軍的甲士,不過他們也沒有披甲,都穿著夏日的單衣,隊列也不嚴整,漫山遍野的散開了一大片,各自帶著守鋪兵和打草谷兵,緩緩行軍。

跟在這些散漫的宮分軍甲士後面的,則是成行成列的八營侍衛親軍,番號分別是南、北兩衙兵、兩羽林兵、控鶴兵、神武兵、雄捷兵、驍武兵,都是由原本的幽州鎮軍改編而來的漢軍。也是燕雲豪強可以在遼國安身立命的根本!

順便一提,歷史上的幽州鎮被割讓給契丹之後,依舊以藩鎮的形式存在了一段時間。直到五代最大投降派鎮州趙家(在遼國是燕四家之一,在宋朝則是開國將門之一)的趙延壽死後,才完全融入了大遼國。可是因為大投降派趙延壽的忽悠,遼國的漢軍勢力,也因此得以養成。

除了由幽州鎮軍隊發展而來的侍衛親軍八營之外。在西京道還有四捷、歸聖和雲、應、蔚、朔、奉聖等五節度營兵,都是趙延壽說服耶律德光安置在朔州、雲州地區的數萬後晉降兵的底子。

另外,上京道、中京道還有歸化、順化兩軍,也是被拘到遼國的漢人降將降兵的底子。其中中京道順化軍就是醫巫閭山馬家的山頭,馬植現在就是順化軍祥穩(都監)。

這些遼國漢軍還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唐季五代藩鎮軍的特點,都設有牙兵,稱為“廳直”,都由各家的庶孽之子和核心家臣子弟充任,是為各軍的核心。

在契丹國族的武力日益衰弱之時,這幾萬漢軍對於遼國而言,就顯得愈發重要了。

而這一次,由馬人望這個南京道留守統率的八營侍衛親軍總共出動戰兵18000余人,還動員了數量相當的南京道鄉兵作為輔兵。再加上跟隨北院樞密使蕭奉先行動的9000契丹騎兵(包括3000正兵,3000守鋪兵和3000打草谷兵),總共45000人的行軍隊伍,走在易州的官道上,也算是聲勢浩大了。

不過這45000人還不是蕭奉先、馬人望所統率的全部兵馬。還有21000契丹騎兵(也包括正兵、守鋪兵和打草谷兵),組成了前軍,大約已經突入了宋國的定州路和高陽關路!

而這21000契丹輕騎,還會分成三部,輪流出動遠攔子馬。也就是以數十上百騎為單位的偵察分隊,在大軍的前方和左右,張開一張巨大的遮蔽、偵察網。一方面將自家的數萬大軍牢牢遮掩,不讓敵方的偵騎硬探靠近;一方面也能確保在敵方的大軍接近己方主力到幾十裏開外的距離時,就提前發現!

正是因為有21000余騎在前方和左右兩翼遮護,蕭奉先和馬人望統率的45000大軍,才能猶如郊遊一般,輕松愜意的行軍。

大遼的“弓馬無敵”,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優勢盡顯!

哪怕是擁有6000鐵騎的武好古,也舍不得拿自己辛辛苦苦攢起來的重騎拆散了當成遠攔子去和契丹人的輕騎拼消耗。人家可是遊牧民族,輕騎兵的水準永遠是有保障的。

就算是武好古的假子親軍,作為輕騎兵使用的時候,也就是和契丹輕騎不相上下的水平。可武好古現在只有一千多能沖輕騎的假子軍(有相當部分假子成為了軍官和教官),怎麽能和動輒數萬的契丹輕騎拼消耗?

在歷史上,大約也只有在白山黑水的老林子中鍛煉出來的生女真“敢達”,才能依靠他們超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去和克制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契丹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