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先當五年元首吧(第2/2頁)

“執政,國號定什麽?”馬人望問。

武好古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國家雖然是共和國,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名號肯定是不能用的。

還是得起個古色古香的國號。

“周。”武好古說,“就叫周國吧。一來我的先祖在唐朝時曾經立過一個周國;二來共和國的立國精神,出自西周共和和周朝的國人議政。”

這其實沒有什麽異議,一個中規中矩的國號罷了。

“執政。”慕容忘憂皺著眉頭,“接下去就是都管州的問題了。咱們下面還要調整州府,要縮減掉許多的州。這也會涉及到十幾個都管州……現在元老院把問題提出來了,我看得拿個主意了。”

現在共和政府統治的燕、遼之地大致上繼承了遼國的州府劃分。州一級的行政區域太多,不是很大的地盤上有好幾十個州府!

根據共和政府的建議,準備合並精簡到二十個州府之內,以方便管理。這樣就不會有十幾個都管州存在了。有可能會出現幾個都管州合並成一個州的情況。

“這事兒好辦!”武好古笑著,“都管州之爭,歸根結底是地方自治。”

“自治?是羈縻的意思?”

“差不多吧。”武好古笑了笑,“咱們不必學趙宋,把地方上的權都給收了。可以搞一點自治的州府嘛!”

“自治的州府?”慕容老頭問,“是和天津市一個路數?”

天津市就是個自治的市,雖然地盤不大,但是人口、財富,都遠遠超過共和政府治下的任何一個州府。

而且天津市還是共和政府、元老院的駐地。這麽多年來,中央、地方也和諧相處,並沒有什麽不愉快。

“對啊。”武好古道,“天津市不是挺好的?旅順市、燕京市(原析津市)也是議會自治。等到京東市拿到手後,肯定也得搞議會治市。商市可以自治,州府就不行嗎?可以先讓那些都管州試試看啊。也可以學元老院的辦法,搞勛貴議員嘛。如果幾個都管州並一個,各家勛貴議員商量著辦事不就行了?至於他們養多少地方軍隊,收多少租稅,如何發展工商,共和政府一律不管。但是六級公民的認定,一定要由共和政府派員監督。”

倒是個高招!

慕容忘憂和馬人望兩個老翁一琢磨就明白了。

武好古的辦法有點類似於“推恩”,將都管的權力分到地方議會。同時再讓幾個都管家族互相掣肘。

一個都管拆成了幾十個議員,想要造反就難了。

另外,這些都管州內的公民數量,也決定了他們在共和國元老院內的話語權——元老的選舉,要根據各種公民的數量綜合考慮,來劃分選區的。

如果某個州的公民太少,那麽可以分到的元老額度也就少了。而公民的數量,除了天津市這樣的大城市外,基本上都是由騎士、府兵的數量決定的。

所以各家都管也就不得不拆分出一定數量的騎士戶,這對都管家族來說,又是一種推恩。

當然了,這種推恩是建立在公民議會這套體制行之有效的基礎上的。

而公民議會這一套體制的有效性,又和整個國家的體量大小有關。

至少在通訊條件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共和國的確不適合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大國。

如周國這樣,本土不過相對於後世中國的北京、天津、部分河北省、整個遼寧省的小邦,交通完全依靠渤海海運(地盤基本上圍著渤海灣嘛),人口不過數百萬,公民數量最多三十萬的共和國,大概就是共和制度能夠施行的上限了。

另外,不僅是共和制度在中世紀不適用於大國。就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初興階段的時候,也都興起於一些小邦。比如意大利四海國,比如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比如英格蘭王國。就算是大美利堅,一開始也就是十三個州,幾百萬人。

大宋這種一億人口,大部分的土地還在交通不便的內陸地區的超級大國,要進入資本主義,要工業化,歷史都得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了。

12世紀的生產力,根本想都不要去想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武好古如果黃袍加身,一統天下,那他就必須考慮整個帝國的經濟平衡,而不能任由國家的一隅野蠻發展,去沖擊國家的其余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