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大石有辦法

“武好古為何不願北方草原平靜?”

崇政殿中,大宋天子開口發問。

鳳鳴山答道:“因為草原分則小亂,合則少安。小亂可以避大亂,少安則會造成將來的大難。所以武好古對草原分而治之,不願意東遼、西遼、金國中的任何一方力壓群雄,一統草原。”

大殿中,代替蘇遲出任知樞密院事的鄧洵武上奏道:“陛下,昔日匈奴一統草原,則為禍漢朝。突厥一統草原則擾亂隋唐。契丹一統草原,則為禍我朝一百數十年。”

趙佶點點頭,“朕曾和武好古約南北一方,各自為帝。可是他偏偏不願代遼而立,若是代遼而立,草原不就被他一統了嗎?他為什麽不願意?”

“因為草原易取難治。”鳳鳴山道,“周軍大破契丹,又力壓東遼,麾下甲騎已經有數萬,威名已立。武好古只要不吝嗇數百萬緡錢帛賞賜草原群雄,就能拉攏到十萬引弓之士。十幾萬騎兵一同壓迫女真,足以將之逐回按出虎水。但是取草原易,治草原難。昔年大唐之強盛,滅突厥而取草原,不過一代之治。而如今天氣日漸寒冷,草原上白災連年,到處都是饑寒交迫的牧民。武好古如果成為草原共主,就要管他們的溫飽了。草原之人都是屬狼的,飽則安逸,饑則傷人!而且周國是以三四十萬公民和四百余萬漢民,駕馭三百萬渤海,數十萬契丹,十余萬數女真,數百萬高麗之民,如果再加上百萬生女真和二百萬草原群狼。周國還能像現在這樣繁榮安穩嗎?”

涼國天理教是了解草原的,他們也在草原傳教。而且他們也了解周國,也知道什麽是以寡臨眾。涼國地盤上的漢人也不占多數,而且居於統治地位的騎士人數更少,不過一萬六七千戶。

周國的情況比涼國當然要好一點,但現在也是以寡臨眾。周國境內的漢人最多就400萬,渤海人大約有300萬,熟女真有十余萬,東遼的契丹人有七八十萬。

即使不算依附大周的高麗人,在大周共和國的本土(包括東遼),漢人和非漢人的比例,也就是一比一。

而且武好古真正能依靠的,也就是三十幾萬個公民。絕對是以寡臨眾!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吃下漠北草原和白山黑水,大周國就會遇上嚴重的消化不良了。

而周國的軍事公民基本上都是農場主,不可能一天到晚騎著馬在草原上轉悠。

所以武好古根本沒有辦法在草原上建立直接統治,只能搞羈縻統治。考慮現在的草原人還沒有被佛教忽悠瘸了,都是信長生天,信上帝的蠻子。根本不是信了喇嘛教的蒙古人可以類比的……

現在還是小冰河期!嚴酷的氣候不僅讓周國的軍隊在北方行動時面臨極大的困難,而且還會逼迫生存艱難的草原部落不斷掀起反抗大周統治的戰爭。

除非武好古的軍隊有能力將所有的草原部落全部征服,然後將他們遷移到溫暖舒適的地方去……或者幹脆殺光!

但是考慮到草原的無邊無際,補給困難和氣候惡劣,武好古的騎兵根本不可能真正征服草原。

能夠做到的,無非就是名為羈縻,實為圈養。而大周為了維護羈縻統治,少不得還要禁止部落私戰和在草原上發生嚴重災害的情況下賑災。

可這樣一來,又會進一步促進草原人口的增長……養得好,草原人口增長,養得不好,草原峰煙四起。總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兒!

武好古吃飽撐著了去幹這種事兒?有這精力,不如搞好自家的資本主義建設,再出海去多圈幾塊自古以來的神聖領土。不比在大草原上折騰強啊?

“原來如此……”趙佶輕輕點頭,“怪不得武好古不願意代遼而立。既然草原如此難治,那麽涼王所獻四方平金策又有何意義?以周國之強都不能治理草原,問世上還有誰能治之?”

“回稟陛下,耶律大石可以治之。”

“耶律大石?”趙佶問,“他有什麽辦法?”

鳳鳴山道:“他可以為草原上的二百萬眾找到溫暖安樂之土!”

“溫暖安樂之土?在哪裏?”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溫暖安樂之土。”

鳳鳴山笑道:“耶律大石就在靠近河中的七河之地經營了八年,知道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國富兵弱。若有數十萬草原壯士,一定可以完全平定。而草原上如果失去了200萬人口,今後數百年都不會為禍中原了!”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很弱?”趙佶一邊問,一邊在心裏琢磨,寰宇之內那麽多弱國,為什麽大宋都遇不上呢?難道是因為祖宗取江山太巧?所以上天要出點難題?

“都弱!”鳳鳴山道,“不過他們還不是真正既弱又富的國家。”

既弱又富的不是大宋嗎?趙佶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