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大宋自有國情

“陛下,臣書生,不知兵事,理應不言兵事。然今日奉詔將使金國,為軍國之事奔走,自當勉力言兵。若言有不當,還請陛下恕之。”

今天是武好文去崇政殿辭陛的日子。他現在是鴻臚少卿兼駐大同府特命全權公使了!而且還領受了賣國求榮的秘密使命!

在開封府的這幾日,他也聽說了鳳鳴代表章理提出的“四方滅金策”——大宋國在軍事上雖然進步了許多,但是朝廷照樣是個漏風的篩子。根本沒有保密這回事兒!如果是大周國要滅金,一定不會在決策未定的時候,就搞得盡人皆知了。

雖然知道了“四方滅金策”,但是武好文仍然不改賣國苟且的初衷。

“武卿乃朕之心腹,有話但言無妨。”

“謝陛下。”武好文行了一禮,“臣以為求人不如求己。如果朝廷欲平滅金國,也不須假力涼、周、西遼。此三者與大宋皆非一心!而我大宋又廣有萬裏,擁億萬生民,國用充足,堪稱豐亨豫大,敢戰善戰之士,亦不計其數。若財能盡其用,士能盡其力,北方蠻夷之邦,又何足掛齒?便是吞周滅涼,也不是做不到的。如果財不能養戰士,士不能衛國家。萬裏之國,億萬生民,不能凝聚一體。國家的安危便系與各方平衡均勢。這四方滅金之策,就是要打破各方平衡之局。此乃國之重事,請陛下三思。”

這話……似乎有點過時了!

但確實是穩妥之言,如果早個十幾年,武好文剛剛入仕的時候,是絕對說不出來的。

而如今他也算是官場蹉跎多年,又因為武好古被投閑置散,有的是時間研究新舊學問。

他能夠在科舉考試中高中一甲,智商肯定是不低的。而且年紀也不大,官場閱歷倒是累積了不少。看問題自然比較透徹,而且又有了周國這個參照物。當然可以看出大宋國富兵弱的原因了。

但是看出了原因,不等於能改變什麽!

因為改變,特別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改變,通常意味著巨大的震蕩。

“何為財能盡其用,士能盡其力?”趙佶問。

“如周國。”武好文回答,“周國以土養士,以商富國,以養士強兵,以強兵護衛工商,使工商、強兵與國家一體。此乃周之根本!而我大宋,自有國情不同,不可行暴周之法,否則必然天下大亂……”

“不能行暴周之法嗎?”趙佶皺眉道,“可是現在有不少士子都羨慕周國的富強,認為周國的富國強兵之法是可行的。武卿,你怎麽看?”

周國當然是讓人羨慕的國家。國盛、民富、兵強!傳統的儒生士大夫雖然看不上,但是一部分受了新學影響到士子,卻想以周為師。

哪怕在正經科舉出身的低級文官中,想以周為師,變法強國的人都不少。

“變祖宗之法當慎之又慎!”武好文說,“周國乃草創初興之國,又取地燕遼,而非在中原建立基業。猶如白紙一張,可盡情發揮。而我大宋,一百數十年家國,又上乘五季隋唐,種種制度,絕非一日而成,乃是數百年積澱而來。不可暴易,否則國將不國!”

“何法不可暴易?”趙佶又問。

“諸般法度之中,以土地之法為根本,最不可易!”武好文說,“周之暴,在於以土地養武士。周舉國之地,凡九千萬畝之數,其中八千余萬畝,皆養騎士、府兵。有騎士莊園、府兵田莊二十多萬處。都是官授職田,不可分割。一國之財,終是土地為本。周國以國家財富的七八成之數養武士,其國如何不強?其民如何不暴?土地盡予武士,國用只得出於工商,其國如何不重視工商?所以周法的根本在於土地!而我朝能將天下田土九成之數,盡賜帶甲之士嗎?若能,數年可得百萬壯士,平金滅周,不在話下!若不能,又何以法效暴周?”

武好文沒有說錯,武好古搞得那一套強兵之法,究其根本,就是用一國財富的大部分養武士了。

雖然宋朝的稅收大部分也用於養兵,但是稅收本身占一國財富的比例是根低的。

後世的強國稅收可以達到GDP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但是宋朝沒有這樣的收稅能力,真正能收到官府手中的,能有幾個百分點就不錯了——官府收到幾個百分點,經手的官吏至少還得撈上相同的數目,而且許多士紳豪商又有的是辦法逃稅,所以尋常百姓的稅賦壓力是很大的,沒有多少增收的空間了……

而反觀周國,並不是用稅收養兵,而是用土地養兵,直接把一國絕大部分的農田草場分給了軍事公民。雖然表面上看,周國的軍費開支不多,但是一國大部分的GDP,實際上都用來養兵了。二十多萬周國的騎士、府兵所得到的收入,當然遠遠超過宋朝的將士了。

收入有了保證,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當然也有了保證。最重要的是,那些軍事公民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國家的主人——國家大部分的財富都是他們的,他們不是主人誰是主人?元首武好古要完蛋了,他們也得跟著變窮光蛋,家裏的老婆孩子都得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