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維新變法裱糊(三)(第2/2頁)

是啊,有那麽多錢嗎?

不是趙佶要問,何執中、張叔夜也想問。且不說抑兼並、均田地要不要花錢,就是320個營和20個封國,得花出去的錢就多得不敢想象了!

“回稟陛下。”紀憶倒是不慌不忙,“朝廷現在沒有那麽多錢,但將來一定會有辦法弄到錢的。”

“什麽辦法?”趙佶感興趣的問。

“臣現在不知。”紀憶回答道。

現在不知?不知你當什麽少宰啊?趙佶翻了翻眼皮,都有一種把紀憶打發回交趾國的沖動了。

“但是有人知道。”紀憶又來了一句。

趙佶忙問:“誰知道?”

“周國元首武好古知道。”紀憶淡淡地說,“周國的兵費的確比我朝節省,但是其舉國的財入也只有我朝的七八分之一。以這點財入,周國要如何在南洋大建封國呢?”

“武好古一定有辦法的!”趙佶沉著聲說,“可我朝怎麽辦?”

“抄!”紀憶的回答非常簡單。

“抄?”

“武好古有什麽辦法,我朝照抄就是。”

紀大奸相笑道:“會做文章的都知道,要在他人的舊文中盜竊陳言,東抄西襲。變法圖強其實也是如此,他國之法可以為師。如今我朝的新軍、新學、銀行、商市等等,多有借鑒自周國者。便是復古之派宣稱的‘抑兼並、行均田’也部分師從周國。所以等周國尋出封建南洋的財路,臣自會酌情抄襲的!”

還挺有道理的……只是不知道紀憶的探花是不是抄來的?

趙佶細細一想,居然也點點頭道:“那朕就準卿等所奏,先定大政,再想辦法去抄……哦,是去尋財路吧。只是這新軍當如何練?南洋當如何封?兩府可有細則?”

“尚無細則。”紀憶道,“陛下既然準臣等所奏,臣等再慢慢制定細則不遲。”

是慢慢制定細則還是慢慢去抄襲?趙佶心裏想著。

紀憶接著說:“封建、練兵之事體大,不可貿然行事。應該反復思量,仔細推敲。所以臣建議設立政事堂條例房,選善於政務、軍務、財務的新學人才,專職制定方略細則。而且封建南洋不是我大宋一國之事,還必須和周國商討地盤劃分之事。至於抑制兼並,推行均田之法,則當設立專門的均田署,在京畿路試行。”

還別說,紀奸相做事還挺有章法的!

奸相通常都是很能幹的,要不然只能奸,當不了相。

紀憶現在則是奸相中的戰鬥相,所以一出手就非同凡響。至少把上上下下都糊弄好了,都認為他是有辦法的,就是沒有辦法,也會去抄一個辦法出來!

實際上,紀憶真的是有辦法的。而且他的辦法也不全靠抄,至少在南洋殖民的問題上,他是有辦法的——他已經領導過兩場殖民運動了,當然有許多經驗教訓,怎麽會沒有辦法?

而他的辦法就是官商勾結!

殖民擴張這種事情,光靠官僚是不行的,就算加個封君一樣不行。必須得有商人參與並且發揮巨大的作用,要不然效率太低,成本過高,就等著死虧吧!

當然了,只有商,沒有官也不行。

沒有官方背景就無法產生足夠的權威,就很難在海外建立起強有力的政權。沒有政權,建立軍事據點,開設學校,有計劃的教化和征討蠻夷等等的事情就沒有辦法開展。

所以紀憶的辦法就是“星洲模式”,建立起一個個半商半官的,自治的殖民據點,作為封國的中心……

但是這套辦法紀憶不能貿然拿出來,要不然會被禦史言官彈劾得無地自容,所以只能等武好古先抄一遍,抄成了國際先進經驗,紀憶再來引進,別人就沒話說了。

而這種互相抄襲借鑒的發展路徑,則是列國模式的好處,如果只有大一統的一國,抄都沒得抄!

而武好古的大周國在制定分封南洋諸侯國的規則時,當然也要把南洋都護府、交趾國,以及蘇適在台灣島上搞開拓的經驗教訓都找出來好好的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