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太原人民喜迎共和軍

共和九年二月初十,天色蒙蒙放亮的時候,喧鬧了一個晚上太原府城的北門拱極門忽然大開。把貼近太原城墻偵察的共和軍騎兵嚇了一跳,還以為宋軍要出城決戰了,連忙集結隊伍,攔了上去。

走近一看,才發現不對,因為出門來的不是大宋兵將,而是一群趕著牛羊,挑著竹簞,捧著瓦壺的老百姓。

這是什麽意思?要逃難嗎?逃難往西邊去啊!北面和東面都是戰場,隨時要開戰的,你們一群老百姓溜達過來幹什麽?被誤殺了算誰的?

一隊隸屬於第一步兵師的斥候騎兵(名為斥候騎兵,實際上也能幹重騎兵的活兒)就在“二代騎士”張高中尉的帶領下,一字排開,把這群疑似太原父老的人給堵住了。

“爾等何人?因何出太原北門?意欲何往?”一個大嗓門的周軍騎兵也不等人家靠近,就大聲嚷嚷著發問。

與此同時,其余的騎兵都在張高的指揮下擺開了沖擊隊形。身穿半甲的騎士,人人馬矟在手,殺氣騰騰,一看就是不得了的精銳啊!把一群太原老百姓嚇了個夠嗆。

不過這群老百姓也沒逃跑,而是推出一個白胡子老頭,總有七八十歲,看著像有錢人。老頭不是步行的,而是騎著匹驢,身邊倆仆人扶著,還穿著一身做工考究,用上等的天津布縫制的儒服,頭上還戴著一頂東坡巾。

這老頭在兩個仆人攙扶下,騎著驢,搖搖晃晃的向大周國的騎兵而去,看著也不像是要交戰。

“各位太尉。”也沒靠那幫兇神惡煞般的周國騎兵太近,就在驢背上抱拳拱手道,“老夫是太原府陽曲縣教諭王守禮,這廂有禮了。”

一縣教諭是個不值錢的芝麻官,一般授予特奏名進士。也就是那種考了許多次禮部試都落榜的舉人。這老頭顯然就是這麽一個情況。不過他不是措大,因為他家祖輩出過兩個進士,在太原城又是一等一的名門。翻翻族譜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大大的地主啊!

“王教諭。”張高張中尉也拱拱手,“您老人家要到哪裏去啊?這裏是戰場,馬上就要打仗了,您老人家要逃難往西走吧。”

看著張高彬彬有禮的模樣,王老教諭一張繃著的老臉兒也松下來了,又笑著道:“這位太尉,不必打仗了,老夫就是受太原府闔城士紳所托,出城迎接王師的。”

迎接王師?不會是說我們共和軍吧?張高愣了愣,又瞧了眼那群跟著王老教諭出城的老百姓,都拿著竹簞和瓦壺。這大概就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意思?

“你們太原城要投降?”張高不確定地問。

“不是投降。”王老教諭搖搖頭,笑著道,“我們是來歡迎王師進城的!和大周天兵交戰的是弱宋的賊兵,不是我們太原闔城士紳百姓。昨晚上弱宋的賊兵就跑了,還洗了遍城,現在已經逃之夭夭了……所以太原闔城的士紳商量了一下,就推老夫出城迎接王師了。”

什麽?這就跑了?也太快了吧?連追擊的機會都不給咱!

包括張高在內,所有的周國騎兵都是好一陣失望。

因為現在的太原是“雙城計”了,汾河西岸還有一座西城,東西二城用浮橋連接。而太原附近的汾河上面又沒有第二座浮橋可用,也不可能涉渡,渡船、漁船也被宋軍清理幹凈。所以當太原東城內的宋軍通過浮橋撤走的時候,城外的周軍是無法追擊的。

他們甚至沒有辦法發現宋軍撤退。因為太原東城的西門和浮橋之間有夯土墻壁構成的甬道,而浮橋上也有木板遮攔,所以無法用目視觀察到宋軍撤離。

而且宋軍撤離的時間是晚上,能見度也不夠啊。

……

“什麽?跑了?”

“太原可是堅城啊,他們怎麽就不守一守?”

見到王老教諭還有一群太原父老的李孝忠、武義勇二位也有點吃驚。

他們其實都在為攻打太原城的事情頭疼呢!

太原距離河東軍團出發的易州有750裏,中間又有大段路況不良的山路。所以攻城的重炮運輸落後於計劃,裝備了12斤和18斤大跑的兩個攻城炮兵營,現在剛進瓶形關,沒有一個月根本到不了太原城。

實際上,不僅12斤和18斤大炮沒有運到,連共和軍步兵師標配的6斤野戰炮也沒拉到太原前線呢。只有屬於第三騎兵師的4斤騎兵炮剛剛抵達。

而太原的城墻又高又厚,靠已經運上來的4斤騎兵炮恐怕很難轟塌城墻。

而且太原不僅有東城,還有一個位於汾河對岸的西城呢!

如果光靠4斤炮、6斤炮和簡單的攻城器械,只怕個把月都打不下來。

所以李孝忠和武義勇都認為暫時打不下太原,都準備要繞城而過了,結果人家牛啊羊啊歡迎共和軍來了……

“回兩位太尉的話。”已經被當成座上賓,請到東山上一座堡壘裏面的,聽見兩位大周天兵的將軍發問,連忙摸著白胡子回答,“弱宋的賊兵早就被大周天兵嚇破了膽,如何敢戰?況且太原民心素來不屬弱宋,自大周立國北疆以來,就北望王師,如今終於得見,自是萬眾歸附。若王師攻城,百姓必應於內。弱宋賊兵不走,也必會內外交困,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