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何處是桃源?(第2/2頁)

其實宋朝也不是完全的官僚治理,封建的成分也是有的。比如西北府麟的折家,西南播州的楊家都是世襲封建的基業。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荊湖南路也有不少強宗大族,能籠絡的,一樣可以封他們……各家各宗有了地盤,有了名分,就不會和太上為敵了。安撫好了這些強宗,剩下的就好辦了,還真敢對抗太上的七八萬強兵不成?”

“官制呢?取士呢?”

沉默了半晌的蔡京忽然提出兩個問題。眾人一聽,都在心裏面暗暗佩服。

蔡京雖老,腦子還是很清楚的!

土地問題是一個,官制取士的問題也是一個。

只有都擺平了,荊楚割據的局面才能長久維持。要不然荊楚政權就只能依靠七八戶軍戶進行軍管。總歸是一個不接地氣的政權。

趙佶道:“北周是學校取士和公民推舉相結合的辦法。學校取士和科舉有點像,而公民推舉則類似察舉。而兩種出身又能互相轉換,還是非常活絡的。三郎那邊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權更重。只是不知關中方面是怎麽做的?”

這就開始琢磨著抄襲了……

“關中那邊似乎還是要科舉的。”蔡京道,“只是如今關隴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難伸了。”

“關中可以搞科舉,咱們卻不能開科取士。”梁師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陽復位……”

趙佶嘆了口氣,“那就是一分為三了……父子之間,焉能如此?朕還是繼續當太上吧。當個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離開來。”

“太上聖明。”

大臣們嘴巴上挎著,心裏卻都有點忐忑。

趙佶在世,他們這些人自然可以高舉太上皇的旗幟在襄陽逍遙。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荊楚之地歸誰?

官家趙桓?康王趙構?還是東南的趙楷?恐怕少不了一番爭鬥吧?

趙佶接著道:“如果不能搞科舉,就在襄陽重建文武學堂,選取荊楚封臣及諸軍聰穎子弟入學吧。”

“那寒門晉升之途怎麽辦?”蔡京又問。

寒門子弟當然不是指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的窮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唐朝的時候,寒門則是指非士族出身。

從宋朝開始的“寒門上升之途”,其實就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升官圖。

當然了,讓非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做官,打破門閥壟斷的確是進步的。

但問題是……誰去當兵打仗?

打兵打仗在士族門閥時代,就是寒門子弟的主要上升渠道。當時是“投胎做官”和“立功做官”兩條路。而到了宋朝,“投胎做官”的路子窄了一點,但並沒有取消,而“立功做官”的路子則被大大壓縮,“考試做官”則對“立功做官”形成了替代。

當然,這種替代並不完全。因為宋朝沒有舉人、秀才功名,考不上進士是得不到回報的。而且宋朝的科舉也不分南北榜,不搞地域平衡。所以北方沿邊的河東、河北、陜西永遠是科舉考試倒數前三。

對於河東、河北、陜西的地主階級精英來說,立功上升的路子比靠科舉實在。所以才會有西軍,才會有嶽飛這樣的河北猛男——嶽飛要是能有個秀才、舉人功名,還練什麽傳統武術,從什麽軍?

趙佶苦苦一笑:“如今已是戰國亂世,大丈夫當從軍殺人,飽讀詩書能擋住暴周東賊?如果能的話,咱們也不至於流浪荊楚了。所以寒門上升還是靠投軍吧!咱們授出去的田莊以百畝為一所,不可分割,不可買賣,必須和兵役掛鉤。但是七八萬戶有一千萬畝就足夠了,江漢地闊,估計三分之一都用不上。余下的田都算私田,但是也允許私田投軍……有百畝就可以立一軍戶莊,仍然是私田,但是可以享受軍戶待遇,戶主或其子弟當兵即可。只要是軍戶子弟,讀書做官都有優待,聰穎者自可上升。如不願從軍,那就花錢買一個民爵吧。有了民爵,也可以考取學宮,但是不得入軍學。前程上也要亞軍戶官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