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豬肉燉粉條(第2/2頁)

保護環境,人人養豬,很有道理啊。

作為竟陵縣令,老李不可能沒事幹就養豬,豬肉成品有一個大銷路是軍需。其中主要是精兵戰兵,草原上牛羊不缺,但遼東、西域,肉食就沒那麽龐大的就地供應鏈。所以二次西征的時候,就有大量的臘肉鹹肉出現在後勤車隊中。

一路打過去這麽暢通,恩威並舉是肯定的。威,黨項人鮮卑人見過了,披堅執銳的唐軍根本剛不過;恩,除了皇帝的免死旨意之外,就兩樣,一是西征搶劫所得合法,二是跟著唐軍有肉吃。

鹹豬肉燉芋頭粉,第一次吃到這玩意兒的黨項人當時就表示“再來一碗”。靠著大量的臘肉、火腿、臘腸……唐軍在青海戍邊前線,烏堡附近逐漸多了不少羌塘野人部落,這些部落的戰士也很難吃到肉,只有頭領的親兵以及貴族武士才能吃肉,至於奴隸,不用多想,全程吃素外加骨頭。

唐軍方法很簡單,一碗豬肉燉粉條,換一個奴隸咬咬牙造反。

效果嘛,烏堡多修了好幾個,用的是羌塘野人的那些奴隸。而且根據皇帝旨意,這些人作為“羌塘義從”,有了正式的官方旗號,但糧秣中央並不撥付,青海軍也不負責,這需要他們自己掙。

和“黨項義從”不一樣,“羌塘義從”是徹頭徹尾的原始聚落和奴隸制邦國屬性,禮制、道德、對錯……毫無概念。

但“羌塘義從”這些奴隸和天竺賤民還是不一樣的,他們至少還知道反抗,人類的正常思維也存在,那麽,跟著唐人有肉吃,想要換到“豬肉燉粉條”就要幹活,這個簡單的道理他們懂。

至於搶唐人?看了看做“豬肉燉粉條”的唐軍火頭手中的明亮菜刀,他們不蠢。

隨著軍需品的提升,竟陵縣令老李難得跑了跑兵部的關系,一句話,下回兵部采買臘肉,竟陵縣是有份額的。

老李琢磨著銷路提前打開,接下來就是生產問題,事情就變得簡單起來。誰阻礙生豬養殖,誰就是竟陵縣廣大人民群眾的敵人。

作為竟陵縣委書記,老李代表了竟陵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