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信心(第2/2頁)

當然奴工數量不可能膨脹到太過,募工自然也是必要的,“以夷治夷”的套路才能基本穩定生產環境,不至於盤剝過多發生叛亂,然後需要中央軍進行平叛。

朝廷允許打一場殲滅戰,但朝廷不會允許開辟第二個治安戰戰區,投入遠遠大於產出的時候,就需要有人提頭來見。

杜正倫當然不想死的這麽窩囊。

當募工進入體制之後,隨之而來連帶的消費方式,也會因之而發生變化,這是強制性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舉凡想要對抗之輩,下場就是煉鋼爐中的“血祭”,出不出神器無所謂,求個心安理得,還是能讓杜秀才做到的。

而且還有一筆賬,當環南海礦業的產出達到或者接近伊予銅山的總量,量變就會引發質變,官方民間的力量,會自發地進行維護開發。這期間不管是增加官衙吏員,還是駐紮商會幫工,都是消費群體。

到進一步累積,產能得到釋放,金銀開采量逐漸遞增,“南海宣慰使”杜正倫換成南海都護府都護杜正倫,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只是杜正倫眼下不管有什麽計劃有何動作,都需要武漢方面的配合,甚至哪怕杜正倫想要從蘇杭淮揚的民間資本吆五喝六,沒有張德從中作保,根本沒人鳥他。說到底,人們對張德的信心,或者說市場對張德的信心,要遠遠高於杜秀才。

“若是處理得當,怕是南海一地,就把西北麻料幾年存貨都消化了個幹凈。別的不說,光麻繩、風範、口袋、襯布、拖網……這個量就不小。”

“說的沒錯,可京城又有幾個人知道?哪怕知道,又有幾個人敢拍著胸脯保證,杜正倫定能成功?”

“確實如此啊。”幕僚們很是感慨,市場上現在的金屬制品,六成左右都是武漢造,其中一半又是漢陽造,外人分不清,他們作為參與者,還不知道麽?

而這幾年對外掠奪的金銀銅鐵,除了皇帝大肆揮霍大興土木之外,舉凡在淮揚蘇杭等大城市,又有幾個老財效仿從前,把金銀銅鐵融成冬瓜,埋到土裏留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