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理智(第2/2頁)

因為聖人只會擋路。

“朕只是不甘罷了。”

李世民恢復了平靜,看這宮廷之外的晴空,二月裏的天,很是討人喜歡,“縱橫天下數十載,止此一人不得降服……如何甘心……”

隋末以來,李皇帝打通了遊戲,各種副本刷了個遍,什麽精英怪都被打死,獨獨一開始以為是新手村的菜雞……他媽的全程沒剁死。

強迫症不能忍,松鼠症還是不能忍。

憋屈啊。

“須拿得起放得下……後世傳唱貞觀,唯二郎一人,其余種種,不過是綠葉之於紅花,豈可相提並論?”

道理是這個道理,哪怕大唐亡了,人們追溯貞觀朝的風華,只會感慨貞觀大帝文治武功曠古爍今。至於那些個名臣良將,大概也只有在傳奇小說中,被人傳唱,而傳唱的原因,大抵也是因為得遇明君。

“罷了。”

李世民擺擺手,然後問道,“漢安鐵路諸事,可有議論?”

畫圈圈詛咒某條江南土狗死全家是一回事,但江南土狗折騰出來的物事,那是真香……真的香啊。

“諸部籌措專款,專用鐵路專科學堂。如今遴選人才,舊年陳法,著實緩慢。楚地少年不通四書五經,卻極善實務,此消彼長……不是長久之計。”

實際上京城的有識之士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凡是武漢來的人才,對於經典,往往就只能念叨幾句“經典”,什麽“子曰:有朋自遠方來”這種,再要強求其它,就是有些強人所難。

早先還有人嘲諷,但上手業務之後,就立刻發現了差距,這種觀感上的錯位感,很是挫傷了大量京城少年,排擠、孤立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

但現實需要客觀存在,再如何排擠、孤立,官僚處理業務,終究還是需要“高效率”的人才,於是“劣幣驅逐良幣”,武漢那些個仿佛速成班流水線折騰出來的“人才”,在貞觀二十四年的時候,幾乎遍布京城各行各業。

“中國不可輕變,跟著武漢走吧。”

李皇帝所謂“不可輕變”,其實說的是制度。真要是改制成武漢那個鬼樣子,阻力之大不可想象,不知道多少勛貴要“變節”,再來幾個玄武門,怕是也夠了。

整個貞觀朝在集權的過程中,真正發生革命性制度變化的領域,只有一個教育領域。

而發動或者說引領這場變革的人,就是那個在常人眼中是個老頑固的孔穎達。

“孔沖遠的封賞,比照房杜吧,之前那個,還是薄了些。”

“嗯,此事我再尋馬周前來商議。”

長孫皇後見丈夫恢復了理智,終於偷偷地松了口氣。

過了幾日,外朝就有人在傳說一個事情,說是二聖還要加封孔祭酒,至於封賞到什麽程度,只聽說會升格爵位。

與此同時,管理档單的人跟人吃酒,無意中說起宮中找人詢問了劉文靜之家,旋即便有人揣測,很有可能劉文靜的那個魯國公頭銜,要落在孔穎達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