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狂歡和震驚

漢陽新開的一家圖書館規模極大,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私藏書屋,而是公共圖書館。凡是漢陽、江夏兩地在籍居民,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身份證”前來借閱。

當然了,借閱的時候,要有坊裏長者或者街市文員的簽字文書。

整個漢陽圖書館的藏書量極為驚人,各種孤本加上張德這十多年的積累,還有慣例的經典,總藏書量以“冊”為單位,有八萬冊。以“卷”為單位,有四十萬卷。

其中尤為被追捧的,是各類“圖志”,沒有武漢本地規範化的教育,根本無法看懂這些地理圖。

比如說等高線,哪怕被人借出去,唐朝三千萬人,看得懂的只有武漢臨漳山出來的那麽一丟丟人。

只是,漢陽圖書館的意義重大,對大多數“寒門”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整個武漢,尤其是漢陽縣和江夏縣,一度出現了“代借”的行業。外地的讀書人,為了求知,不得不委托兩縣普通百姓,前往圖書館借閱他們想要看的經典、手冊、工具書等等。

當然了“代借”之外,還有“代抄”,很多漢陽圖書館中的印刷本,是根本買不到的。算是行市裏的“孤本”,盡管在江漢觀察使的某些專業部門中,這可能是見怪不怪的工具書,但在市面上,想要一窺全貌都很難。

尤其是工程領域,比如雙龍橋,看上去就是江漢觀察使修了個橋,但實際上整合了太多的部門,涉及到的工業門類比較“復雜”,那就沒辦法靠經驗去推算。

逆向工程這個事情,首先你得有齊全的工業門類,還要有一應技術的應用工程師,還得有統籌整合的管理人員……

靠腦補,什麽都逆向不了,那麽所有的材料、技術、圖紙、加工工藝、管理流程全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也只能幹瞪眼,你什麽都做不了。

武漢下轄三縣,漢陽、江夏、武昌,這一回獨獨武昌縣撿不到這個福利,好些武昌官僚們就跑來漢陽“講理”。好在府內早有定奪,跟他們說這是“試運行”,這便把武昌人打發走了。

倒也不是說府內歧視武昌縣,實在是貞觀朝的武昌離得有點遠,借閱圖書是有時效的,與其增加後續的管理成本,不如先“試運行”一段時間看看。

如果一切都還可以,府內是打算直接在武昌縣建個分館。這個圖書館分館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給武昌縣福利,周邊永興縣,甚至江對岸的黃州,都是一種極大的吸引力。

知識,從來都是有價難求的。

漢陽圖書館的正門有題字,不過並非是“漢陽圖書館”五個大字,而是一百多歲的曹夫子寫的八個字。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

八個字之外,再無其他偶像,諸如天後、聖人、先哲之類,都是沒有的。不是沒有人想要塞個孔夫子在跟前,然後他失業了。

江漢觀察使府,有比較成熟的圖書管理體系,如今籌辦的漢陽圖書館,以及將來要興建的各種分館或者地方圖書館,不過是原本府內圖書管理團隊的進一步擴充,鍛煉新的隊伍。

本身這年頭能夠從事圖書管理的人員,都是相當頂尖的人物,把他們扔到任何一個調度崗位上,都能迅速上手,極快適應。

比如“漢安線”鐵路“汊川段”的調度管理司官吏,就是臨時從江漢觀察使府的档案室調用過去的。大部分都是流外官,但張德也給了承諾,今年從京城回來,就正式讓他們轉正為官。

整個公共圖書館就是純投入,府內也沒有想要從中賺取什麽利潤,但其影響力非常特殊。

甚至可以這麽說,當世哪個世族想要繼續在“教化”“禮儀”“道德”上攻訐武漢是“地上魔都”,哪個世族就是在自抽耳光。

私藏、孤本、敝帚自珍,才是各大世族的常態。

而且囊括的領域相當驚人,就老張自己所知道的,在“農政”一事上,看似老世族不怎麽關注的農業技術悶雷,他們都有大量的經驗積累,甚至在怎麽利用天時氣候、自然條件上,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記載。

比如說套種技術,比如說選育良種,比如說灌溉技術……

每一樣,基本上每個世家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但根本不會外傳。

要不是張德二十五年前入京誤打誤撞,根本不會掀開這麽大的桌面。乃至到如今那些曾經的“獨門絕技”,也就成了爛大街的手段。

武漢一年輸出的“圍圩造田”工程量,抵得上各大豪門數百年的積累;武漢工程團隊一年帶隊修葺的塘壩、梯田,抵得上各個世家、豪門、部落上千年的積累;武漢各大工坊生產的日用品,抵得上皇唐全域其他地區近一半的產量……這還是因為其他地區有了武漢輸出技術、產能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