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汝北小灶(第2/3頁)

葉鎮將聲音都提高了不少,大約是自知聲音有點大,又立刻壓低了調門,“十九郎,你有銷路?”

“也不瞞諸位,坊市裏那點散件,自然也是要做的。不過,已經相約做幾件精品瓷出來,到時候上報‘土貢’。”

“入貢?”

都是行家,一聽源十九郎的話,就知道他的操作是什麽。別說葉鎮將,就是梁縣皇甫縣令也是微微一愣,拂須沉思,顯然這操作是最穩而且成功率極高的。

這幾年瓷器行銷,但精品瓷器還有高档瓷器,依然還是有價無市。能夠做上等瓷器的地方太少,東關窯廠連京城權貴圈都滿足不了,何況天下雄州那麽多。

“石樓山能開窯麽。”

葉鎮將雖然也激動,但提問的時候還是很冷靜。

“石樓山采石、燒石灰還行,這開窯不能吧?”

臨汝縣白縣令有些懷疑,石樓山在梁縣東北,離得不遠,以前有過燒陶的事業,但很早就破敗了。

制器的歷史倒是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和王莽打了昆陽之戰後,制器業務就廢了好幾百年。

昆陽之戰在哪兒打的呢?其中一片戰場,就在汝水以北的郟城和梁縣之間。

後來汝州長期就是產糧區,諸多高附加值的產業,都沒有再復興過。

而且南北朝幾次對峙,動不動就幹到洛陽附近,汝州的手工業基本就沒有穩定過。真正進入恢復期,還是隋文帝上台之後的事情。

只是也沒趕上好時候,隋末大戰,一幫軍閥先後在洛陽地區盤踞。汝州最終只能以糧倉和兵員基地的身份而存在,好不容易熬到王世充嗝屁,偏偏唐朝一開始定都就是長安,洛陽附近,還是老大世族們說了算。

可以說一直沒有太好的機會。

等到李皇帝遷都了,可李皇帝遷都,和歷朝歷代都不一樣,那是實力徹底壓倒了山東世族。

然後十幾年時間,“環京城無人區”就這麽誕生了。直隸近畿就出現了中心和邊緣地區人口稠密,過度地區人口稀少的局面。

百工行業湧入汝州的數量並不在少數,但外地人到了汝州,本就沒有鄉土情結,紮根久居者少,自然都是願意賺“快錢”,而不是埋頭苦幹十多年,賺個長遠利益。

所以嚴格地說,汝州各縣並不缺太多技術,但並沒有說得過去的政策讓來到汝州的外來戶們紮根。

葉鎮將問石樓山能不能開窯,實際上也是因為本地小工數量還是夠的。只是石樓山目前也只是在做“快錢”,采石場是有,因為“汝水路”要用到石料,還有汝水沿岸各縣的城市建設,也需要用到石料。

但這種基礎建設,一年到頭其實也沒多少,並非是大建。

采石場屬於典型的有了上頓不知道有沒有下頓。

要是采石場開在“漢安線”沿岸,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葉鎮將這光景也要琢磨出路,采石場這買賣,在“汝水路”完工之後,采石量已經銳減,他作為“地頭蛇”,想要多搞點油水,也沒有太大的機會。

“先別管能不能,這樣,十九郎,你透個底。這郟城的窯廠,你能吃多少?”

當兵的還是耿直一些,直截了當地問道。

這話一出口,站外面的一群汝州官僚都是豎起了耳朵。

源寶也不介意,這事兒早晚都得知道,而且現在他已經旱澇保豐收,沒必要得罪同僚。

於是就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道:“這瓷窯廠呢,小弟沒打算摻和。”

“不錯,要做成貢品,能不伸手就不伸手。”

一直閉嘴不說話的皇甫縣令也是連連點頭,拂須贊嘆。

白縣令橫了他一眼:“然後?”

“小弟不摻和的原因,不是小弟不眼饞,而是打算引欽定征稅司衙門的人過來。這民間散單,就由得欽定征稅司衙門的人去折騰。”

“錢谷那條惡狗,還是不要惹的好……”

“除了瓷窯廠,這磚窯廠,便是小弟為數不多的去處。”

“磚窯廠能值當個幾錢,無甚意思。還是瓷窯妥帖。”

葉鎮將搖搖頭,“就說石樓山,我一鎮上下,總要用到器皿,這采買事宜,還不是寫個條陳的事情?十九郎,你若是能說通武漢來的人在石樓山開窯,這石樓山的土特產,那就算是咱們一起的,如何?”

“石樓山開窯的話,可要入貢?”

“這入屁個貢,就做民瓷。就咱們汝州地面,光賣碗碟也是夠本了吧?”

“那龍興那邊……”

“管他們去死?咱們汝北的一個鍋裏吃飯,共進退,如何?”

說這話的時候,葉鎮將看了看四周十幾個汝北三縣的官員,尤其是州治所梁縣的官員。

沉默了許久的梁縣皇甫縣令被盯著看了好一會兒,他一直皺著眉頭,不過很快道:“此事……老夫這裏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