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能吏標準(第2/2頁)

一眾武漢官吏以及巨商,也是有些詫異,萬萬沒想到這個向城縣的縣丞,居然問答的有來有去,全然不像其他州縣的官吏,簡直就是一問三不知,完全被武漢方面牽著走。

“若再加魯陽關南下出關這一段路,向城縣能否供應一應用度?”

“可以,如果確定魯陽關往南的供應也落在向城縣頭上,那就一定可以。諸位有所不知,向城縣西北雖說山谷交疊,可四面最少還能開荒四五十萬畝地。只是向城縣如今田畝已然充沛,鄉野百姓也不比別處,一戶有二三百畝地,已是盡力勞作,再想開墾新田,就有點吃力不討好。”

向城縣丞一番話說出來,倒是讓周圍州縣的同僚連連點頭,能夠對治下土地有所了解,已經算得上能吏。

只聽這綠袍縣丞又接著道:“若是這工程供應落在向城縣頭上,本縣就能招募青壯開荒,效仿中國莊園,購入八牛犁、曲轅犁,今年種一季麥,明年就能有收。廣種薄收,照一畝八十斤來算。緊趕慢趕,臨時征發民夫的話,十萬畝上下應該能做到,到明年,往少了算,也能有八萬石麥子。”

說緊趕慢趕就能搞開十萬畝荒,那絕對是吹牛逼,不過向城縣丞這個牛逼吹得是很有邏輯很有條例的。

畢竟,如果向城縣要提供糧食,鄧州一把手陳君賓不會不給予支持,從南陽臨時征發開荒民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說是說開荒,實際上很多荒地,在漢末三國時期,本身就是耕地。只是因為戰爭還有地勢變化,逐漸就成為了荒地,長滿了雜草樹木,形成了叢林樹林。

實際上,向城縣西北的谷地,在張德非法穿越之前,同樣經歷過動員大量人民群眾,然後修建水庫。

老張非法穿越之前,南召、南陽本地人所說的“南都湖”,其實就是“鴨河口水庫”,設計目標是灌溉兩百萬畝耕地的水庫,實際灌溉土地面積也有一百二十多萬畝。

至於說調解洪水,保證南陽盆地的生產安全,更不必多說。

向城縣縣丞說只要工程敲定,就能保證糧食供應,這一點是沒有吹牛的,因為本地的土地潛力,的的確確就有這麽深厚。

把綠袍縣丞吹的牛逼砍一半,照五萬畝地計算,也有四萬石麥子進賬。加上原本就有的土地產出,供應魯陽關到南陽的兩段工程路段,的確不存在什麽壓力。

“劉縣丞誠乃幹臣也。”

“謬贊、謬贊……”

別說周圍同僚驚訝,連武漢這邊的談判代表都很詫異,這樣的能吏,居然是個縣丞?向城縣的縣令,得是多大的福氣,才有這樣的二把手?

劉縣丞的表現,給武漢這邊的談判代表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對武漢有官方背景的商號來說,不怕你黑吃黑,因為你再黑還能比皇帝黑?就怕遇到蠢貨。

一應建設,都得自己來,本地官僚出來伸手要錢等於就是成年巨嬰,這種狀況,讓投資就變得極為吃力,極為勞累。

只要遇上幾個稍微業務能力強的官吏,整個事情做起來就很順暢,效率上可以說是大大提高。

所以稍微一對比,手握華潤飛票的武漢巨商,都會屬意向城縣,不是因為向城縣的地理位置如何的好,而是因為向城縣有劉縣丞這樣的能吏。

一貫開元通寶,大多數時候在貞觀朝的絕大多數地區,能夠發揮五百文的作用,就已經是非常合格。

倘若能夠發揮七八百文的作用,那就是超水平發揮。

正常情況,地方州縣投一貫錢,只能發揮三百文的作用,甚至更低。

而劉縣丞這種官吏,至少在和地方州縣溝通上,這個溝通、公關用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一個人的作用,在這一貫錢裏,最少也有兩三百文的功勞。

“劉縣丞謙虛了。聽說向城縣也產煤?”

“產!產的!”

聽到武漢這邊談判代表的提問,劉縣丞整個人都是激動起來,他雖然已經竭盡全力在克制這種興奮,但還是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嘴巴都要咧到腦袋後面,心中更是狂呼:祖宗保佑,我劉若英這是時來運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