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墨守成規心余悸(三)(第2/2頁)

三年前那首並沒有引起太大波瀾的童謠,隨著這一段流言的傳播,終於在商丘掀起了驚天的駭浪。

許多人相信,就是因為王公貴族們瞎幾把爭,才導致了這一次楚人出兵,對於宋公媚晉背楚的行為大為指責。

商丘城內流言四起的時候,新繼位的宋公子田終於做出了重要決定。

將虎符授予了墨翟,由曾短暫做過宋國大夫、弟子數百名滿天下的墨子負責商丘的防衛,包括公室在內,在楚人退走之前,城內的大小事務皆交由墨翟管轄。

這是被逼到沒有辦法的決定。

就在楚人出兵的時候,子田召集群臣,詢問對策,希望能夠與楚人野戰獲勝。

然而,皇父臧與皇父鉞翎父子,對於出城決戰之事並不關心。

他們想要依仗的是三晉,如果楚人還沒有圍城就被擊敗……那麽怎麽能彰顯自己家族為商丘做出的貢獻呢?

必須要等商丘易子而食、折骨而炊,即將完全撐不下去的時候,再出面安撫民眾,說他們會求請三晉出兵。

到時候這保衛商丘的功勞,自然就落在了自己家族的身上,名聲大起,只要商丘的百姓能夠支持,那麽自己家族就能取而代之。

雖說商丘的百姓最支持的,還是那些墨者,但皇父一族認為,墨者終究沒有太高的貴族血統,他們沒有繼承權,所以就算商丘百姓支持墨者,但終究需要一個有血統的人當君主,那時候自然是非他們家族莫屬。

畢竟,墨者只是守城,按照計劃最終讓楚人退兵的還是皇父一族請三晉出兵的功勞。

因而,皇父一族以及其背後的貴族們,對於出城決戰並不關心,也根本不想要出城決戰。

看上去,基本勝不了,但萬一勝了呢?到時候功勞可是宋公的,而不是自己一族的。

不餓死個萬把人,怎麽能顯得自己家族請三晉出兵的重要性?

另一邊的貴族,不要說出城野戰,就是連背楚親晉這件事本身,都極為反對。

這倒不是他們真的為宋國著想,而是司城一系已經先做了親晉之事,他們必須要親楚,不親楚怎麽能鬥得過司城皇父?

楚人就算攻下了商丘,也不可能吞並宋國,宋國終究也是半個萬乘之國。

可以換國君、可以立傀儡,但要是敢把宋國弄成楚的一個縣,剝奪本地貴族的權力,這些貴族一定會全力抵抗,楚人還不至於這樣愚蠢來做這種事。

他們倒是盼著楚國攻下商丘,商丘不是他們的封地,只是宋國的國都,那是宋公和皇父一族的勢力圈。

他們的封地既然不在商丘,商丘是否被攻下,又和他們有什麽關系呢?

況且如果楚人獲勝,他們便能更加方便地扶植叔岑喜上位,這是一位沒有太多勢力的公族,正適合控制。

晉國的昨天、鄭國的今天,就是這些宋國貴族們最期盼的事,本來就該由六卿共同把持國政,而不是皇父一族一家獨大。

而且他們早有計劃,就盼著楚人圍攻商丘。

到時候焚燒城內的存糧,讓商丘人死戰死傷嚴重,再餓死個萬余人,到時候城內百姓必然激憤。

到時候振臂一呼,讓現任的宋公讓賢,答應楚人的條件,到時候大事可成。

至於說墨者守城,他們也不在意,這城到底還是要守的。

如果他們直接作亂,迎接楚人進入,反倒不好,城內的百姓會覺得他們無恥,未必會支持他們。

而如果墨者幫著守城,撐到城內怨聲載道的時候,屆時他們出面說動墨者“利天下”、“利城內萬戶”,反而可能獲得墨者的支持來搞掉現在的宋公。

反正墨者對於名分禮法這種事不關心不在意,這是天下皆知的。

他們更不會願意征集自己封地內的私兵來與楚人野外決戰。

這種商量的結果也就是必然的:你宋公願意和楚人決戰,自己用自己的兵,我們最多走個形式參加一下,但是……具體打成什麽樣,那就不是你宋公能決定的。

宋公雖年輕驕狂,卻也知道這時候出兵野戰必然失敗。

他到底還是知道當年華元的事,曾促成弭兵會的華元出征鄭國,交戰前犒賞近侍,唯獨忘了自己的車夫羊斟。

第二天交戰的時候,羊斟駕車帶著華元直奔鄭人的中軍,將華元送到鄭人手中:昨日你說的算,戰場上我說的算!

換成宋公,也是一樣。

今日說的算,沒有用,戰場上倒戈把你坑死的事,貴族們完全幹得出來。

PS:

羊斟事,見《左傳、宣公二年》。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禦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