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三)

“師帥。”

正當蒙仲觀望著遠處蒙虎等人訓練騎兵的過程時,軍司馬竇興走到了他身邊,低聲說道:“師帥,請借一步說話。”

蒙仲看了一眼竇興,倒也沒多說什麽,便與竇興一同走到人群外,旋即問後者道:“不知竇司馬要與在下說些什麽?”

“是這樣的,師帥。”竇興抱了抱拳,正色說道:“在下對於趙國的騎兵,亦有所耳聞,曉得它來去無蹤,擅長追蹤敵軍的去向,但奈何騎兵過於脆弱,在下以為,恐怕並非是牽制秦軍的最佳……策略。”

說著,他見蒙仲沒有打斷的意思,便順勢提出了他的建議:“在下建議,不如分兵,令各軍司馬獨自率軍追蹤魏軍的蹤跡,一旦途中發現秦軍的蹤跡,則立刻尾銜,一邊咬住敵軍,一邊向其余司馬匯報,使大軍重新匯合……”

此時蒙仲還在琢磨竇興那句“騎兵過於脆弱”,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必須得承認,現如今的騎兵,確實是脆弱的,因為它欠缺了太多的東西,不過即便如此,也並非其他兵種可以隨意揉捏的。

但很顯然,似竇興等軍司馬,卻對騎兵缺乏信心。

說實話,這得怪趙國,怪趙國將最精銳的騎兵部署在北方邊境一帶,用於抗擊胡人、婁煩等異族。

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真正的原因在於,草原上的戰爭,它與中原戰爭存在有差異。

草原上的戰爭,是沒有“城池”這種存在的,原因在於遊牧民族時常在草原遷居,從一片草原到另外一片草原,固定無法移動的城池,對於他們來說毫無意義。

正因為彼此都沒有城池作為保護,因此,草原上的戰爭以運動戰為主,誰能找到對方的“部落營地”並率先給予偷襲打擊,誰就能占據上風。

正因為如此,胡人騎兵的作戰方式才會趨向於運動戰,頻繁以一支十幾人、幾十人的許多小股部隊出動,在廣闊的草原上獵殺對方的戰士,直到發現敵方的部落營地,然後再聚集起來發動猛攻。

但中原不同,中原有城池,城池裏有駐防軍,一旦得知敵軍來犯,守方關閉城門,小股軍隊的襲擊基本上是不具備什麽威脅的,唯有大股軍隊的強行攻城——縱使出現動輒數萬、幾十萬軍隊的野外對決,那也是以攻陷城池為主要目的。

正因為如此,中原趨向於大股集中兵力的戰爭。

再說趙國的騎兵,趙國並非沒有嘗試過將騎兵用於中原戰場,事實上他們早已嘗試過,只是效果並不佳而已,其關鍵原因在於,目前的騎兵尚不具備戰術打擊能力——中原的最強戰術兵種是戰車,騎兵拿什麽跟戰車打?

同樣四匹馬,這邊一輛戰車、三名士卒,那邊四名騎兵,在彼此沖鋒的時候,這邊三名士卒一人駕車,其余兩人或用丈半的長戈戳擊接近的騎兵,或用弩具射擊,而那邊四名騎兵,卻繼續伏身在馬背上,才能防止被奔馳的戰馬甩下馬——這還打什麽?根本沒機會出手好麽?

還是說像草原胡騎那樣用弓、用短刃?

方才就說過,能在馬背上開弓的騎兵,最起碼是十年以上的老騎兵,這些人個個都是草原上的勇士,哪是短時間就能練就的?至於用短刃,短刃在中原戰場上根本機會作為突襲武器使用,中原的突襲性武器是長達一丈半的長戈,隔著一匹馬的距離將你刺於馬下,你怎麽拿短刃對抗?

因此,不奇怪趙國的騎兵在中原戰場這邊反而碰了壁,甚至還讓中原的士卒留下了“騎兵羸弱”的印象。

其原因就在於趙國這邊暫時還未理順「如何在中原內戰中使用騎兵」這個問題,一旦他們想通了,蒙仲相信趙國的騎兵必定將從此名揚天下。

畢竟,若說得好聽,騎兵是平地王者;若說得難聽,騎兵就是平地上的無賴:你退他進,你進他退,你駐軍他騷擾、你行軍他偷襲,更惱恨的是,縱使你派出戰車隊也追不上。

碰到運用這種戰術的騎兵,相信最冷靜的人恐怕都會被氣到肝疼,卻也無可奈何。

可惜這些道理,雖然蒙仲自己明白,但他無法強迫竇興等人都去相信。

“分兵……我想秦軍目前最希望的,就是咱們分兵。”

搖了搖頭,蒙仲向竇興解釋道:“竇司馬,你我都知道,秦軍並不弱,此刻五萬秦軍,仍具備著在我六萬魏軍面前扭轉勝敗的力量,但為何秦軍屢屢退讓?原因就在於咱們團結,咱們這支六萬人的軍隊,牢牢攥緊了拳頭。”

他舉起雙手,攥緊拳頭比劃了幾下,同時口中又說道:“拳頭對拳頭,秦軍畏懼我軍,因為他們的拳頭沒有咱們硬,要是硬碰硬,咱們可以連他們手上的骨頭都砸碎。但若是分兵,就好比咱們這只拳頭張開,看上去好似能包住對方的拳頭?其實不然,你得考慮到他們的拳頭是否會直擊咱們的手指,用手指硬碰對方的拳頭,你也知道是什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