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鹹陽來的消息

為了做好現代農業種植的表率,陳旭自己也在清河鎮下遊的河灘上規劃了足足二十畝麥田作為自己的農業示範田。

這裏原本也是農田,不過因為戰亂被撂荒了好多年,因此早已長滿野草和荊棘,陳旭於是讓牛大石雇了七八個鄉民將這一片地全部清理出來,又雇了兩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民將其翻耕出來,眼下已經形成了一大塊平整的麥田,小學的一幫子學生每天放學後的任務就是到處撿拾牛糞馬糞甚至是樹葉堆在田裏發酵,而且為了土地的肥沃,陳旭還將砍伐下來的野草荊棘曬幹後堆在麥田中燒起了幾大堆火糞。

所謂火糞,就是把野草荊棘和泥土一層一層的堆在一起,然後點燃讓其慢慢焚燒,最後形成一大堆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到時候要種麥子的時候就把這些草木灰和堆肥一起均勻的混入泥土之中,這樣會加大泥土的肥力,當然,農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焚燒留在地裏的秸稈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

到試驗田巡查了一圈,好幾堆巨大的火糞正在燃燒,牛大石和幾個鄉民正在麥田中用鋤頭開挖排水溝渠。

麥子是旱地農作物,喜幹不喜澇,只要泥土之中有很淺的墒就能很好的生長,而水分太充足反而會長不好,漚爛了根就會倒伏。

而這片地就在小清河旁邊,無論如何也是不會太旱的,所以要提前做好防澇準備,這片試驗田陳旭準備完全按照後世的種植方式來進行,深耕翻地,下足底肥,行距十厘米播種,隔六行間壟,這樣既方便除草又透水通風。

小麥陳旭自小看著老爹種,一般是花生收獲之後翻地播種,而且播種用的是耬耙,因此記得特別清楚。

花生現在還沒有,似乎也是後來從美洲傳過來的。

而耬耙估計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有一個名稱叫耬車,其實就是一個播種機,上面一個鬥,下面三根犁齒,由人或者牛馬拉著前行,犁齒把平整好的泥土翻開大約兩寸深,種子從犁齒後面的小洞落下去剛好掉在犁開的土溝裏面,三根犁齒後面還有一根斜橫杆隨著耬耙的前進又將翻開的土壤推回去將種子蓋上。

這個過程就是將開溝播種蓋土一起完成。

如果沒有耬耙的話,這個過程需要三個人才能一起完成,而且一次也只能完成一行播種作業,而耬耙只需要一人一牛或者兩個人就能同時播種三行,因此耬耙的效率比純人工要高出來十倍不止。

而耬耙的歷史在中國的農業生產中也非常悠久,似乎就在漢朝就發明了,因此在陳旭看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的確是全球第一的。

耬耙的制作要比曲轅犁稍微復雜那麽一丟丟,但要制作出來根本就不難,熟練掌握之後一天播種面積可以達到上百畝,一戶人家的地估計小半天就全部搞定了。

“旭哥兒,在地裏挖這麽多溝是不是有點兒浪費力氣?”

牛大石光著膀子,看起來和陳旭差不多,又黑又瘦全部都是肋骨,不過一日三頓在小學食堂都是包子饅頭管飽,因此氣色很好,樣子比陳旭剛醒過來的時候看見的樣子完全不可同日耳語,似乎長高了一大截。

“這叫防患於未然,如果突然下雨水排不出去,泡幾天根就爛了,所以這排水溝必須挖好!”陳旭說。

“裏典說的不錯,防澇排水必須做好,不然可能一年白辛苦,我記得有一年小清河發大水,大水漫了兩岸的莊稼地,泡了足足五天洪水才退去,然後那一年鎮上餓死了幾十個,還有上百個逃荒再也沒有回來,小孩子餓死的就更多了,我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都在那一年餓死,縣令也不管,慘嘞!太慘了!”

一個年紀大的鄉民滿臉帶著悲淒的回憶。

“種地靠天吃飯,天災人禍都無法避免,等到了冬天小清河的水小了,看看能不能組織人手修一條河堤把河岸圍起來,那樣可能就要安全多了!”陳旭嘆口氣說。

“裏典大人放心,只要您發話,到時候我們清河鎮上無論男女老少皆都會歡欣鼓舞,修河堤之事以前也有很多人跟老裏典提過多次,但都被他拒絕了,如今有了裏典大人,我們清河鎮可是要享福了!”幾個挖溝的鄉民都興奮不已。

“行了,現在最主要的就是秋糧收獲然後就是播種冬小麥,所以此事可以往後拖延一段時間,你們就照此樣式繼續挖溝,泥土翻起來圍成一道土坎,也有擋水的作用!”陳旭擺擺手說。

“裏典,我聽大石說您這試驗田到時候可能畝產有六七石,是不是真的?”一個鄉民激動的問。

“按道理說是沒問題,不過這要看天氣還有種子,即便是明年達不到但只要這樣繼續好生耕種,三五年之後肯定能夠達到,所以大家不要偷懶!”陳旭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