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奇葩小侯爺

“陛下,齊地是我大秦最後征服的諸侯國,民眾也最為躁動不安,此次賑災可以極大收取齊地民眾對大秦的歸屬感,這商人齊茂乃是齊郡人氏,算得上是齊地商賈和富豪的代表人物,而齊地自古就是商業最為繁華之地,如今遷徙鹹陽之商賈富戶,其中約有四成是齊地人氏,因此要收天下民眾之心,就可以先從齊地開始,雖然臣許齊茂一條廣告回饋其運送衣物的功勞,但此還不足以收其心,如若陛下還能再許以義商之名,則天下商賈必然側目心動,而後景從之!”

“愛卿言之有理……”皇帝聽完點頭,但下面的話還沒來得及說出來,一個戶部官員忍不住站起來說,“陛下不可,商賈好利,善鉆營取巧,豈聞有義哉,豈可許之以義商二字,臣以為可如同上次約法三章之規,賜封郎職閑官以示嘉獎!”

“臣附議,義商二字不可輕許之!”接連幾個大臣站起來拱手。

“呵呵,商賈固然重利輕義,但諸位大人莫非忘記範蠡乎,商道非是只有利字,還有信有義,人非生而知之者,商賈也非生而好利輕義者,我等位居朝堂之上,當有教化萬民之責,大道陰陽,萬事並非非此即彼,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我等便是種橘之人,辨識萬物因地因時而植,則自然獲得不同出產,商賈之事,朝堂宣之以義,則民信之以義,如若朝堂宣之以利,則民信之以利,此為教化引導,如今報紙號召萬民捐獻衣物,鹹陽百姓踴躍景從,皆都心存善良仁義,此乃陛下教化之功也,而在所有商賈都觀望之時,齊茂能夠挺身而出出手相助,心中必有仁義之念,這種仁義不管大小與否,都值得去宣揚和贊賞,今許齊茂以義商之名,則天下商賈皆會以齊茂為楷模,日後行事心存仁義之心……”

“陛下,老子曾言: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又以為也。仁義之德乃是天授,乃是萬民應有之德,我等飽讀先賢書籍,當如清河侯所言有教化萬民心存仁義之美德,臣以為當授齊茂義商之名,以宣揚陛下教化仁義美德之心。”一個博士站起來大聲為陳旭頂貼。

“陛下,禮記雲: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仁義乃是人道之本,為道德之源,臣以為清河侯言之有理!”一個大夫站起來頂貼。

“陛下,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今我大秦氣象蒸蒸日上,山川海澤皆沐聖光,萬民非仁義而不能治,臣贊同清河侯教化之論,請陛下許齊茂義商之名,則天下商賈景從而行義善,民眾皆同矣!”又一個身穿儒生服的大夫站起來。

“教化仁義,萬民歸德,此乃陛下之責!”朝堂之上一大群博士大夫忽忽啦啦站起來一起拱手行禮齊聲高呼。

李斯微微瞥了一眼站在自己前面的少年,忍住胡須眉毛微微抖了幾下卻沒有說話。

義商之爭也好,還是法令之爭也好,李斯最近一直是落在下風。

因為陳旭的出現,朝堂之上的風氣已經大為改變,雖然支持陳旭的看似都是一些大夫博士之內的閑官,但李斯知道遠不是如同看到的表象如此。

只要他中書省有分量的官員或者法家門徒站出來反駁,尚書省和監察省必然也會有同級別的官員站出來為陳旭打氣助威,甚至一幹軍中大佬也會跳出來找他晦氣。

陳旭進言修建的忠烈祠,已成為了大秦將士的一個極高榮譽之地,如今每日香火繚繞得萬民祭拜,這忠烈祠極大的凝聚了將士和民眾之心,幾乎所有的將士都對陳旭感恩戴德,朝堂之上的一群將軍支持陳旭,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這短短大半年的時間,陳旭已經從朝堂之上一個看似只有仙家弟子外皮的雜牌軍團變成了抵抗李斯的橋頭堡壘。

因此李斯在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一般現在不出手,而且也越來越隱忍低調,因為他發現皇帝的心思他也越來越摸不透,不像以前那樣容易揣摩。

看著一大群為陳旭出聲的官員,秦始皇大袖一擺點頭:“齊茂雖為商賈,但心存仁義之念,不計回報運送賑災衣物,朕許之以義商之名,稍後會有宮人去齊茂府上宣讀諭令,此事讓報館登載在報紙之上通傳天下,以教化天下商賈和萬民取利之時心存仁義,兼養美德!”

“陛下仁義!”陳旭和一大群大夫博士一起作揖高呼。

此次因為齊茂之事在朝堂引起仁義之爭,對於陳旭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仁義乃是美德,百家門徒皆都傳承,即便是法家也照樣宣揚仁義,那句‘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就是出自韓非子之口。

而韓非子是李斯的同門師兄,算是一個比較地道的法家門徒,而對於仁德禮義最為推崇的當屬儒家,而儒家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一分為八,相互之間已經出現了觀念的不統一和爭執,而在這八個不同派系的影響下,百家也逐漸分化,對於儒學出現了不同的觀念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兩派就是孟子和荀子,一個宣揚人性本善,師從商周古禮宣揚仁德禮義,一個宣揚人性本惡,講求禮法並舉革故鼎新,而因此導致孟子的門徒和荀子的門徒已經漸成水火之勢,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堂都爭鬥的異常厲害,歷史上的焚書坑儒之舉,也和這種爭鬥密不可分,其中包含有多少李斯的報復心理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