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和平誠意(十三)(第2/3頁)

“你們有沒有自己想辦法提高本地棉花產量?”趙謙不解的問。

賈唯信就讓松江府農業局和輕工業局的局長來回答,兩位對本職工作非常熟悉,用數字給趙謙講了松江府的現狀。和十年前相比,松江府的棉花種植面積沒多大變化,紡織品產量增加了將近二十倍,這中間的缺口完全沒辦法通過本地挖潛來解決。

趙謙聽著,眉頭已經不經意的皺起。原材料問題的確非常難以解決,黃淮平原上倒是有不少適合種植棉花的地區,也通過農業規劃種上了棉花。這些棉花並沒有運到松江府來,而是運到開封生產。松江府的確是大宋名郡,可再出名也辦法和京畿地區相比。工業部在京畿地區和松江府之間做選擇,結果可想而知。

想了一陣,趙謙突然想到件事,他問道:“長絨棉不是咱們環球航行的時候從扶桑洲弄來的麽?”

很多官員不太明白趙謙的意思,賈唯信和少數官員的眼睛卻亮了。賈唯信趕緊問道:“太子的意思難道是從扶桑洲往回弄長絨棉?”

趙謙卻嘆道:“只是扶桑洲太遙遠了,不知道當地人有沒有如大宋這般大量種植長絨棉。”

“當地人不種,我們可以去當地種啊。”賈唯信馬上提出看法,“連瀝青都能從扶桑洲運來,多運點棉花又有何妨。”

這麽激進的看法立刻遭到反對,“大宋哪裏有這麽多人口到海外去。現在南海每年都在招人,也沒見多少人願意去。大家寧肯到河北去。”

趙謙也覺得這穩健而現實的看法很好,大宋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多的糧食來應付饑荒,南海地區的交趾郡、占城郡、暹羅郡功不可沒。那邊盛產稻米,一船船的糧食運到大宋各地,有效平抑了各地方的糧價。

三十年前,老爹趙嘉仁曾經讓大量福建無地農民到那些地方開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也成功讓福建人口從頂峰的700萬變成了現在的100萬左右。然而前往南海的兩百萬移民中有一百多萬已經回到了中原和北方故鄉。華夏對於濕熱地區的興趣非常一般。南海尚且如此,讓人前去幾萬裏之外的扶桑洲,難度可想而知。

之後各種討論也沒有成果,倒是松江府公路局和交通部派來的技術人員通力合作,很快就開始以松江府辦公樓前面的道路作為示範路幹了起來。原本這條道路就有不錯的路基,先把上面的碎石灰渣路面鏟掉,在這些路基上鋪上棗子大小的碎石與瀝青混合成的十厘米厚的路基,等完全凝固之後再鋪上更細的碎石與瀝青的路面。

前後工程用了半個多月,等趙謙在松江府周圍地區視察一圈回來,就見到一條三百多米的黑色馬路出現在眼前。只是在上面走了幾步,趙謙就感覺完全不同。平整,太平整了。壓路機把路面壓的非常結實。用手按路面,只覺得非常堅硬,但是走上去的時候又覺得路面好像有彈性一般。和碎石路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人走肯定沒問題,各種車輛經過路面,在黑色路面上留下了很多灰色印記。技術人員測量之後確定路面並沒有出現變型。這個路面雖然平坦,強度並不比碎石路差。為了檢測強度,技術人員還用金屬家夥刨地。一鎬子下去,灰渣碎石路面土沫石屑亂飛,瀝青碎石路面卻如厚牛皮一樣,鎬子敲上去只是砸出些白點。官員本以為瀝青路用的主要材料之一的瀝青很柔軟,見到路面居然異乎尋常的堅硬,都傻了眼。

趙謙心念一動,讓官員們自己也都下場試試看。親自接觸過之後,官員們都忍不住嘖嘖稱奇。同樣的工具,同樣的力量,灰渣路面被挖出了個大坑,瀝青路面卻因為很強的黏著度只被挖出了些小坑。修補實驗更是簡單,灰渣與碎石之間難免有各種密度不均,填路需要好長時間的反復。瀝青碎石路卻只用一次修補就能解決。完全凝固之後和新修的沒啥區別。

就在松江府的官員們對此大加贊賞之時,趙謙根據自己的經驗說道:“諸位,這條路現在看著很好,卻得經過時間考驗。這邊的交通廳找一條碎石灰渣路做對比,以三年為期,進行全面對比。包括人流量,經過的交通工具。交通廳比我專業,你們知道該怎麽對比。甚至可以多選幾條灰渣路做對比,對比三年就能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

交通廳長也是理工男出身,聽到充滿理工理念的話後立刻應道:“請太子放心,我一定會做好。”

“到時候報告給我們發一份。”交通部的技術人員立刻加入了理工男們的交談,只是技術人員裏面有兩位是女性,理工男的另外一面就不由自主的顯露出來。松江府交通廳的技術人員就忍不住拐彎抹角的邀請幾位理工妹紙可以半年來一趟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