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0章 昭武將軍(第3/3頁)

京口這些人家,別的或許稍遜,唯獨錢財不缺。在行台封賞下發之前,便有眾多人家自發的押運物資財帛往大業關來。在這些人當中,吳人占了很大的比重,熱情高昂,簡直讓人難以消受。

如今大業關內,已有堆積如山的物資。這一類的勞軍物資,沈哲子也無克扣必要,盡數發放下去,每一名士卒所得犒賞都豐厚至極,以至於每到飯時,整個關內都彌漫著一股濃郁的肉香,大鍋沸湯猛煮,人人都能大朵快頤。

當然這一類的民間犒軍並不能完全取代朝廷的封賞,畢竟民眾的熱情是有限度的、間歇的。不過這卻給了沈哲子一點啟發,如今中樞暗弱,民力旺盛這是一個事實。

朝廷也不是沒有做過集權的嘗試,比如元帝時刻碎之政以分割高門事權,明帝平叛後調防諸多方鎮,庾亮打壓方鎮收權中樞,以及屢行屢廢的土斷,但是這一類的行為短期內或有成效,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猛烈的反撲。維穩尚且艱難,更不要說集中力量北伐收復故土。

沈哲子無論在做什麽,最終的落眼點還是北伐。因而他的想法或是做法便不乏有矛盾之處,一方面增加自家的力量以期能獲得更大事權,另一方面則又希望能夠維持住中樞的權威,以期能夠調動民力準備北伐。

但在民力、國力隔閡如此之深的時下,想要達成這二者之間的平衡實在太困難。誠然隱爵和商盟的嘗試,讓沈哲子有可能有機會去調用更多民力,但想要將這些力量引導到北伐上去,仍然值得商榷良久。

今次借助行台建立在京口的機會,沈哲子利用商盟和隱爵達成了一些政治目的,比如謀劃會稽分州,扶植庾懌執政。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商盟和隱爵過於粗放,終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松散聯盟,尚不足以捏合成為那種坐擁經濟資本繼而進望政治目標的大資本集團。

不過今次京口這些人家犒軍卻讓沈哲子意識到一個引導民力的可能,那就是明朝的開中法,倉鈔來換鹽引。這個制度更深遠的影響不去考量,單單在軍事上而論,可謂政府調集民力以開邊拓疆的一個典範。商戶籌運糧草運送到邊疆,然後換取官營專賣的鹽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節約了大量的財力和民力,可以將這些力量更多的投放到戰爭中去以擴大戰果。

當然這個方法弊病諸多,但那大多是在人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漏洞,以及制度沒有跟上大環境的變化做出調整。單單就這思路而言,已經是古人非常高妙的智慧體現。對於時下這種需要大舉用兵而中央權力又實在不足的情況,可謂一個啟發。

可是一順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沈哲子又不免有些泄氣,實在是因為中樞權力已經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幾乎已經沒有多少可以用來交換的籌碼。不過沈哲子也並不因此氣餒,只要思路有了,順著摸索下去,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反正他也不是即刻就要進行北伐,還有時間去嘗試。

略過這一節,再著眼當下的戰事問題。打垮張健之後,最大的好處就是訊息可以流通,東西不再隔絕。近來沈哲子偶爾也會隨著關內遊騎一同出行,在建康城東面這些郡縣遊弋,安撫一下左近惶恐的人心。

張健、管商的內訌火並,沈哲子很快就得到消息。對於張健的果斷暴烈,他也不免高看一眼。早先之所以提醒紀友可以試著稍作離間,那是因為沈哲子本來就知道歷陽各部之間並不和睦,彼此甚至不乏仇視。張健孤軍於外,遲遲沒有援兵接應,本身就是一個明證。

他倒不知道紀友用了什麽樣的手段去挑撥,但如今的張健在他看來已經不成對手。盡管此人兼並其他兩部之後軍力有所恢復,但有了這樣的舉動,可以說徹底斷絕了後續再有援軍的可能。只要西軍出動吸引住了歷陽蘇峻主力,張健這裏就成孤軍,他想再邀戰沈哲子都不陪他玩,就看著他自己部眾怎麽瓦解崩潰!

當然,還需要考慮的就是豫州軍。沈哲子近來也不是無所事事,弄出刻板印刷出諸多傳單,讓遊騎在左近縣鄉之間大肆發放。至於內容,則是豫州祖約被羯胡圍攻打敗等等之類。

雖然沈哲子也不知道豫州具體形勢如何,但並不妨礙他以此造謠,而且豫州治所壽春本就孤懸河南,往來通信不易,誰也不能篤定這不是真的,就算豫州想要辟謠,得到消息再作申辯,一兩個月都過去了。

當沈哲子還在等待西軍出動的消息,南面又有一件驚人的戰事消息傳遞而來,苦守良久的廣德城終於被攻破,宣城內史桓彝身捐國難,自此整個宣城完全落入歷陽叛軍掌握之中,而吳中也不設防的暴露在了叛軍刀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