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風雲無常(第2/2頁)

結果本雅裏失汗部因為糧食牧草不足,只得向西邊的瓦刺借糧。不料瓦刺人反而趁火打劫,突襲圍攻了本雅裏失汗,將本雅力士本人及大部人馬徑直屠戮。這個大汗是名義上的“全蒙古國大汗”,他一死,瓦刺人很快扶植了一個新的大汗:答巴裏汗。

答巴裏汗號稱是黃金家族的後人,但究竟是誰、至少明朝現在無從知曉。

而遭受重大損失的韃靼諸部,實際當權者是號稱蒙古太師的阿魯台。阿魯台因為實力遭受明軍打擊,對於瓦刺坐大扶持蒙古可汗、趁機東擴的形勢驚慌萬分,又怒不可遏。

這個曾經不惜與明軍二三十萬大軍大戰的阿魯台、打死也不願意求和的人,竟然在蒙古國內部的爭鬥中,決定要改變策略了。

被收買的蒙古人、向明朝官員稟報,阿魯台正在向各部落收集良馬,準備遣使、向大明朝廷進貢良駒以示交好。他們似乎想主動改變與明朝的關系,好借明軍的軍力、打擊西邊的瓦刺諸部。

朱高煦看完奏章,便擡頭對侍立在前面的王貴道:“拿到武英殿去,讓內閣與典寶處的大臣都看看。”

“是。”王貴躬身上前,雙手拿起了奏章。

朱高煦決定先聽聽大臣們的意見,但他不用多想,立刻就對繼續北征失去了興趣。

去年北征,朱高煦並不是很情願,只不過因為韃靼人主動襲擾邊境無惡不作,他不想在剛登基時就顯得太軟弱;接著深入草原打了一仗,更讓他認識到,北征簡直是靡費巨大且費力不討好的事。

但蒙古人似乎對明朝有些誤解。當年元末蒙古人坐江山,天下的起義軍此起彼伏,元朝廷的策略便是誰稱王稱帝、便攻打誰,因為實在沒法同時進攻多路;這才有了明太祖集團的緩稱王策略。

現在蒙古人,好像認為明朝也會那麽幹,針對“全蒙古大汗”進行打擊。古人確實過於看重名分和旗幟了。

而事實是,現在從皇帝朱高煦到朝廷大臣,對於無利可圖的戰爭,都有點抵觸。朱高煦之所以不顧大臣們的勸誡,執意要對南海、東北亞地區籌謀軍事行動,僅僅是因為覺得有長遠利益;可對於北方草原,連朱高煦自己也看不到好處。

想通過大規模的會戰,僅憑進攻彈壓解決北方問題,朱高煦試了一下認為成本過高,缺乏可行性。

至於甚麽黃金家族的旗幟,也不必太過在意。曾經的輝煌早已落幕腐朽、逃不過歷史洪流的車輪,遲早會被蒙古人拋棄的。就像當年中原的“漢”、“唐”字旗幟,曾有極大的號召力,也終被淘汰。

朱高煦已經不願意繼續北征。

問題在於“靖難之役”抽調了太多北方衛所兵力,最近幾年也沒有怎麽經營北方,造成北面國防日漸虛弱;但幸好蒙古諸部也在內鬥,暫時不能真正威脅北邊邊境……所以在北方,朱高煦覺得,有必要重新完善國防體系,占據有利的要地。先行積極防禦國策、考慮建造棱堡,然後再緩緩圖之。

這種大事又會靡費巨大,幸好防備北方遊牧部落、一直是中原的國防要害,容易得到朝野的支持,畢竟誰都需要安全感。

桌案上的幾張地圖擺了出來,有曰本國的地圖、安南形勢圖、韃靼瓦刺勢力圖、西蒙古那邊的哈密國等復雜的版塊,角落裏還有海圖,一條條線直至“西洋”的印度、非洲沿岸。朱高煦的手指在上面緩緩移動著。

許久之後,他終於放下了圖紙,仰靠在椅子上,一言不發地陷入了沉思。

幾百萬貫這個數字,以及當年在重慶府附近看到的、衣衫襤褸的徭役和纖夫;山東布政使司已經有餓死人的情況,各種已經被朝廷取締的邪教、活動頻繁的傳聞;齊泰談起開疆辟土是千秋功業,難以立刻有回報、對眼前狀況有害無益的言論……一個個瑣碎的片段,不斷在他的腦海裏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