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 良宵(第2/2頁)

齊泰建議以“第三次下西洋”作為契機,目的是解決南方的問題。船隊暫時不必再遠航波斯等地,而應止於馬六甲海峽。如此可以減少攜帶貿易貨物,以運輸更多的軍火輜重、陸師官兵。

待明軍艦隊抵達西貢港,無須再與真臘王室商議。官兵們找到有淡水的地方,即可構築防禦工事,修堡壘、碼頭。然後布置從松台衛(白藤江口)到峴港、峴港到西貢的海路驛道;前期明軍從占城國調運糧秣,從海路保障西貢堡補給。

對暹羅大城王朝,則不必理會。乃因從大明南下直至馬六甲的海路,無須經過暹羅國沿海。

下西洋的海軍艦隊離開西貢之後,便直趨滿刺加國(馬六甲蘇丹王朝);對滿刺加都城發動攻擊,攻滅其國、震懾諸國。戰後挑選有淡水的港口修建堡壘,設立總督府,管理東南半島之外的所有邦國。

齊泰的方略,朱高煦幾乎全部認同。乃因此略與朱高煦的第一步大略十分符合,即統管神洲全部海面(亞洲,原來寫作聖洲,後來多人筆誤、演變成了神洲)、制定海貿秩序。

朝廷首先打擊反抗大明王朝的出頭鳥,保持在南方海岸的軍事存在,這樣才能讓各國王室、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不過此次遠征的決策,朱高煦心裏仍有隱憂。

航海技術的限制,極大地制約了明軍遠洋兵力投送、增加了用兵成本和沿途消耗;而如此一來,又再次讓遠征更加依賴技術。因為投送兵力不多,只能依靠技術領先。

接著朱高煦召見了守禦司南署的錢巽、以及南署鐵廠的百戶茂開山見面。

朱高煦在詢問南署事務的時候,語氣有些不滿。因為他叫守禦司南署研制的東西,幾乎全部都沒有成效。

明軍主力火器“春寒銃”的前身,便叫“開山銃”。茂開山原來是個軍匠,在火銃的火繩點火、木托等技術改進上,頗有貢獻。但此人始終只是工匠出身,好像已經發揮了極限才能,這些年已是毫無建樹了。

朱高煦還曾設立了假物院,並給守禦司南署調撥大筆錢糧,支持他們的變革;但技術依舊停滯不前。而朱高煦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能、知識又十分有限,大抵也不能親自操刀。

茂開山戰戰兢兢地獻上了燧發機關的圖,躬身道:“臣等制作新火銃,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穩定發火,所制作之火銃,大半不能擊發。”

朱高煦耐心地細看圖上的東西,希望能找出甚麽問題。

上面有一個形狀怪異的鑄造件,還有折疊的簧片。朱高煦瞧了良久,差不多看明白了構造的原理。

簧片一側向上跳起之後,通過那個鐵鑄件、改變彈力的方向;鐵鑄件也似乎承擔了杠杆的功能,讓擊發錘向下、擊打裏面的燧石,產生火花引燃點火藥。

“這有甚麽問題?”朱高煦納悶地問道。

茂開山道:“回聖上話,可能是機關構造不善,力道往往不夠。鑄鐵機關與簧片,制作出來也不一樣。簧片靠鍛打成鋼,每個工匠鍛制的簧片都不一樣、同一個工匠兩次鍛制的也不盡相同。

這個鑄造機關也存在差別,澆鑄之後須磨制尺寸,但也難以全然相同。很小的錯誤,便會增大擊錘的方向和力道差異。臣等正在想辦法改進。”

朱高煦琢磨,可能主要還是這根杠杆的結構有問題。但這些技術已經超出了他的見識,他不好瞎指揮,便沒吭聲。

一旁的齊泰沉默不語,對此毫無意見,畢竟大臣一般不會管具體的細節。朝中甚至很多大官還覺得,如果不站在有深度、宏大的層面說話,會很影響他們的智慧。

朱高煦卻顧不得那麽多。他剛才親自詢問了具體的機械構造,這時又在大案旁邊走來走去,顯然對這些小東西也十分關心。然而他好似也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