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

雨後初晴的北京城,再無昔日的繁華,大街上到處一片狼藉,時不時有身著破爛盔甲的兵士慌亂的四散而逃,遠處城墻外的炮聲愈加刺耳。

位於北京城西北角的一處陰暗的小房子裏,老秀才劉德隆拿著劉鴻漸交給他的書信,狐疑的看了劉鴻漸一眼。

“兒啊,你這寫的啥?你確信這信可以救我大明?國之大事可不敢胡來啊!”劉德隆雖有與北京城共存亡的勇氣,但他心裏可是知道自己的兒子曾是個什麽德性。

雖說自打被雷劈了後,好像跟以前有點不太一樣了,但現在兒子讓他把這封信想法子呈交到朝廷,讓他心裏總覺的心裏沒譜。

“爹你放心吧,我還沒活夠,怎麽會拿咱老劉家的身家性命開玩笑!

只管送去,如果朝廷視若罔聞,只能怪朝廷有眼無珠!這大明不救也罷,兒有能力保護咱家周全。”劉鴻漸想起自己戒指空間內的寶貝心思電轉。

若不是為了自己僅有的親人,他才不會以身犯險,前世那種孤苦伶仃的感覺太難忘了,他不想再一個人。

雖說他老劉家家道中落,但祖上榮耀時頗有幾個患難之交,家道中落後雖少來往,但找個遞信兒的人還是沒問題的。

現任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就是個靠譜的人選,老秀才尋思了一下帶著書信出了門。

一個時辰後,刑部右侍郎孟兆祥懷裏揣著故舊劉家的書信上了轎子。

老孟心事重重的,倒不是因為劉德隆拖他帶的信,而是京城如今的局勢。

闖軍勢大且士氣如虹,而京城剛剛經歷過鼠疫,本就空額嚴重的京營兵如今已經不堪大用,倘若吳三桂的關寧軍再不來,大明……唉!

皇極殿內貌似起了爭執,吵吵嚷嚷的不復往日的威嚴,爭吵的人明顯分為兩派,你一句我一句就像大街上為了蠅頭小利爭吵的潑皮,崇禎正襟危坐於寶座上,滿臉憤恨又略顯疲憊。

匪軍圍城數日,大明兩百多年江山危在旦夕,這些所謂肱骨往日裏一副養尊處優勝券在握的神情,現在不僅沒有任何退敵之策,反而因為一件小事就吵的不可開交。

文武不合,黨派相爭,我大明真的要亡了嗎?

“夠了!都給朕住口,此事容後再議!”見朝堂上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與吏部右侍郎李建泰互相推搡著,竟有升級為武鬥的勢頭,崇禎皇帝怒目喝道。

殿內瞬時安靜下來,雖然大夥都不怎麽待見崇禎,但他畢竟是天子手握生殺大權,就算如今文官勢大,也不敢公然冒犯天威。

這天下,還是姓朱的。

“孟愛卿前來,可是有事啟奏?”見刑部侍郎孟兆祥站在文臣班列中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為了轉移朝堂的話題,崇禎問道。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踱著小碎步上前跪拜行禮。

“啟奏陛下,臣有一世交是為城西劉家,其祖上也曾入朝為官報效朝廷,數日前劉家獨子遭天雷霹靂而大難不死,遂生救國之志,特拜信函一封托臣轉呈陛下!”

孟兆祥說完從腰間取過一封疊的整整齊齊的書信,他心裏也是七上八下的,畢竟即便是世交,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把一封連內容都不知道的信呈交給當朝天子。

為了印證劉德隆的說辭,他還專門著人詢問了劉家的鄰居得知了卻有此事,又與那劉家獨子聊了一番,深覺其是個明事理之人才敢冒如此風險。

畢竟京城已經危如累卵,有臣子想盡一份力也不是什麽大事,若只憑朝裏這群同僚商議,呵呵,他們已經商議了數日了,看這勢頭還是全無頭緒。

“哦?天下還有這等奇事?快呈上來!”崇禎心中狐疑雖覺荒誕不經,但也想看看這被天雷劈中而不死的人,是否真的有退敵良策。

他是真的沒辦法了,直到近日他才幡然醒悟,這群文臣整日爭吵全是為了手中的權勢,竟沒有一個是真的在為朝廷著想。

數月前李明睿提出南遷之策,這群朝臣沒有一個同意,現在落得這個局勢卻又無計可施,文臣誤國,諸臣誤朕!崇禎掃視著劍拔弩張的眾臣。

一個小太監步下禦階,接過孟兆祥的書信,雙手呈於崇禎皇帝。

“你來念!”崇禎並未接過書信,有些疲憊的揉了揉太陽穴。

之前隨堂的一直都是崇禎的大伴兒王承恩,此人從崇禎是信王時就一直跟在身邊,甚得崇禎信任。

如今闖軍圍城王承恩提督京營接管了京城城防,就派了一直跟著他的王二喜來頂替。

小太監王二喜哪經歷過這陣仗,哆哆嗦嗦的拆開書信,一看內容傻了眼,因為裏頭有好些錯別字,他輕咳一聲穩定了一下心神。

“大明皇帝陛下親啟,草民劉鴻漸世居京城而受皇恩,今闖賊亂我大明致使生民塗炭,草民雖無甚大能,但也想為朝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