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定策(一)

乾清宮,東暖閣。

一入冬季,內閣與崇禎議事便挪到了東暖閣,明中葉以來,早朝制度雖已成定制,但重要事項,皆是皇上與內閣私下裁定,是為閣議。

崇禎已換了常服,居首而坐,余下依次坐著內閣首輔鄭三俊,次輔李邦華,以及其余六位大學士。

這東暖閣四周燃著炭火,倒是挺暖和,劉鴻漸年紀最輕,百無聊賴坐於末席,四處觀望。

幾個小黃門端著幾盤小點心過來,幾位閣老眼觀鼻鼻觀心皆是不作聲,劉鴻漸納了悶,這朝堂裏站了半晌,難道都是鐵打的嗎,這麽扛餓?

劉鴻漸才不管這些,拈起一塊桂花糕就塞到了嘴裏,崇禎只是看了一眼便開了口。

“今日召諸位愛卿來,即是想核對今年的歲入以及支出,並對來年做個簡單的預算,眼下年關將至,鄭愛卿先匯報一下賬目情況吧!”

建極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倪元璐從腰間掏出早已備好的簿子,眯縫著老花眼把簿子對著眼睛放了老遠。

“稟皇上,上個月分別接到工部、兵部諸位同僚的支取賬目,經戶部全體官吏進行一個月的核對。

今年稅收入庫銀共計兩百七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二兩,絲六十五萬三千八百七十斤……

朝廷各部共支取有記錄在簿的銀兩共計八百九十八萬六千五百四十六兩……”

讀到這倪元璐胡子抖了抖,崇禎的眉頭也皺了皺,嚴重的財政赤字啊!

“今歲末結余……一億兩千八百八十萬四千三百七十五兩……”

額,此時所有人都向居於席末的新晉安國候劉鴻漸行注目禮。

“嘿嘿,微臣很早就說過,咱大明不缺銀子!”劉鴻漸雖然說的極其認真,但幾位老尚書卻都一臉大言不慚的樣子。

“大明今年多災多難,好在在諸位肱骨與朕齊心協力下,終於是度過了這最艱難的一年,朕說句心裏話,朕今年是真的差點撐不住!”

崇禎邊說邊慢慢的站起身,繞著在坐的幾位老尚書以及劉鴻漸慢慢的踱著步,說道後來背對著幾人,竟有些無語凝噎。

所謂君憂臣辱,幾位老尚書也是悄悄的嘆了口氣低下了頭,他們又何曾不累。

年初,朝廷烏煙瘴氣,上令不能下行,結黨營私,貪腐成風,今天張三告李四貪贓枉法,明天李四又告張三結黨營私。

然後張三有一群狗腿子,李四也有一群,互相撕扯之下,就算你想孑然一身也是不行,幾位老尚書皆是自顧不暇。

“所賴有祖宗護佑,給朕派來一位救世之能臣。”崇禎沉吟了片刻,走到劉鴻漸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劉鴻漸分明的感覺這輕輕的一拍,是又要給他加擔子了。

得虧你老人家撐住了,不然老子豈不是得去跟著南明小朝廷混了!劉鴻漸暗暗的想。

“不說那些喪氣話了,如今國庫有銀子了,大明的九邊也暫且恢復,諸位愛卿說說看,對於來年朝廷用度上有什麽建議?”

崇禎踱回自己的禦座坐下,接過茶杯喝了口。

“皇上,北方久經戰亂、大旱,百姓疲敝,如今一場冬雪明年定是個好兆頭,依臣之見朝廷應盡快備良種,以供北方百姓耕種!”

中極殿大學士孟兆祥出言。

“嗯,此事戶部記下。”崇禎隨即出言。

其余幾位閣老也皆提出各自的意見,到了劉鴻漸,幾個老頭都想看看皇上眼中的治世能臣能出些什麽好主意。

“皇上,可聽說過土豆和番薯這兩種農作物?”

劉鴻漸皺了皺眉頭,決定從最根本的吃飯問題上開頭。

劉鴻漸雖知道土豆引種自大明大約是在十六世紀末,但劉鴻漸在北方也呆了半年多,還從未見過哪戶人家吃過土豆,更別提傳入更晚的番薯了。

事實上,土豆和番薯此時雖都以傳入大明,但卻一直沒有推廣開來,原因其實不外乎以下幾點。

明人鄉土觀念很重,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別的地方生活,且大明有律令,百姓不可隨意走動,此是導致傳播慢的一大原因。

另外北方人習慣吃面,南方人習慣吃米,明人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也導致了生火的封閉,不容易接受新東西。

第三,不知如何種,不知如何吃,以上三點導致明末徒有神器而不自知。

此兩種作物真正的被當做主食大面積種植,一直是到了清康熙末年,被後世吹捧的上了天的康乾盛世,熟不知最大的功勞乃是土豆和紅薯而已。

之前劉鴻漸一直忙於救火,現在終於閑了下來,才突然想起已經半年多沒吃過醋溜土豆絲了。

“番薯倒沒聽說過,不過這個土豆朕倒是吃過,不甚好吃!”崇禎有些納悶劉鴻漸怎麽突然問起這個,但還是如實說道。

“敢問皇上當時是如何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