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封賞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安國伯劉鴻漸,自繼任薊遼督師以來,山海關一役,戮敵數萬,揚我國威,建奴八年來首逢一挫,乃知我中國有人矣!

朕心甚慰。

西北闖賊,貽害大明數十年,勞民傷財,餓殍百萬,屢戰屢敗,乃朕心中另一大疾也。

愛卿居功而不自傲,十月,引萬歲山千戶所轉戰山西,計謀果決,以一當十,先後克潼關、太原、大同,繼而克陜西。

殺敵無算,俘獲無數,收復舊日河山,使我大明九邊連成一線,重復往日榮光,其功堪比中山,其智不遜鳳雛。

朕繼位一十七年,未曾如此開懷,皆卿之功勞也!

特敕封安國伯劉鴻漸為安國候,世襲罔替,領鐵券,授前軍都督府左都督,賞麒麟服、蟒服各一件,賞銀四十萬兩。

另有宣府鎮總兵魏鵬鴻、山海關參將唐峯、向雄作戰英勇,支援及時,軍情緊急,知其將在外而君命不受,方能助劉愛卿成就此業,功不可沒。

敕封魏鵬鴻遂安伯,世襲一代,唐峯封成安伯領大同總兵銜,向雄封清平伯領太原總兵銜,山海關遊擊劉文、呂義皆封子爵,授固原、甘肅總兵銜。

山海關、宣府戰死者撫恤皆由戶部支取。

罪將高一功、郝搖旗能觀其大勢,獻賊首李自敬,使陜西大部免於戰亂,功過相抵,領延綏、寧夏總兵,三年無犯,皆封子爵。

萬歲山千戶所組建僅半年,臨危不懼、處變不驚、遇敵不亂、克敵制勝,當為我大明之楷模,副千戶常鈺、祖仇清皆封子爵世襲三代。

另有閻應元、陳明遇、馮敦厚、王朗、刑山、嶽成澤等皆封終身男爵,萬歲山戰死兩百七十位士兵皆領撫恤一百兩,由內帑供給。

欽此!”

聖旨很長,可聖旨沒有念完,沒有任何人敢於打斷,這等於是逆天威,不論是誰,砍了腦袋也不為過。

王二喜的公鴨嗓不緊不慢的一字一句的念著,底下眾臣聽的皆是驚駭。

待到念完欽此二字,百官已是瞠目結舌。

一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戰役,竟一下子封了一個世襲侯爵,三個伯爵,六個子爵,六個男爵,外加一個左都督,六個總兵。

大明自靖難之役後百多年未曾一遇。

內閣鄭三俊、範景文等人也是噤若寒蟬,他們幾人是知道劉鴻漸的能耐的,他們更知道目前劉鴻漸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幾人面面相覷,皆默不作聲。

新任禮部尚書馬士奇左看看右看看,發現沒人吱聲,有了前兩次的教訓,再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他決定做一次縮頭烏龜。

但空曠的大殿並未寂寥多久,後方便傳來動靜。

“啟奏皇上,自成祖皇帝靖難以來,我朝一次封爵如此之眾從未有之,微臣以為皇上當吝惜我大明爵位,方能使眾將珍惜所得,以慰先賢。”

一個稍顯年輕的禦史出班,不顧左都禦史施邦昭的勸阻,義憤填膺的駁斥。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說的就是這類人吧,聞風奏事,不負責任,便是禦史的擋箭牌。

“放肆!汝還知我朝有靖難之役,萬千河山斷送,百萬黎民逢難,數十載荼毒,一朝寂滅,此之功勞豈是汝能抹殺?來人!拉下去杖則二十,革職查辦!”

崇禎早知道會有人出來反駁,但沒想到會是這麽個阿貓阿狗,但這並不妨礙他殺雞儆猴,雖說提拔官員需要吏部擬定人選,幾位總兵的任免有待商榷。

但這爵位,是他老朱家的,那是任何官員都沒有權力指手畫腳的,祖制定曰,凡是有戰功者皆可封爵,收復失地者可世襲,他,並沒有僭越。

左副都禦史施邦昭搖了搖頭嘆了口氣,他身後的禦史言官有一部分皆是半年前新晉的寒門子弟,說起來,這還是安國伯的功勞,哪知?唉!

“眾卿還有何異議?”崇禎睥睨群臣,心中說不出的舒爽。

大明兩百余年北患從未消失,且愈演愈烈,到其兄天啟朝陸續丟失數城,而到了他,竟然頻頻被打至京城。

數年來,他夙夜憂嘆不知送走多少所謂勇將,皆無濟於事。

如今,大明從山海關至寧夏甘肅,九邊重鎮重新連成一線,使戰局重新恢復三年前的陣勢,待大軍練成,兵鋒所指,當與建奴決戰。

崇禎這一刻神態從容,仿若年輕了幾歲。

“既然都無異議,那就按旨辦事吧!安國候上前來!”

自從昨日把詳細戰報遞了上去,劉鴻漸早知道崇禎今日會有封賞一舉,他對這些並不甚在意,什麽伯爵、侯爵,皆只是個名頭而已,所謂威望、富貴皆是虛妄。

什麽是實實在在的,銀子唄,至於那什麽免死鐵券,劉鴻漸記得似乎從沒有哪一塊生效過。

既然升了侯爵,那豈不是以後得自稱本候了,本候,本猴?似乎不怎麽好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