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斟酌個屁

“這……陛下之病雖並未擴散至五臟六腑,但脖頸處的腫塊發病甚急,壓著了血脈,以至陛下呼吸和吞咽都很困難,外加上昨日陛下見到那建奴的奴才範文程,一時急火攻心……”

“你的意思是,只要切除了這個腫塊,緩和血脈的流通,陛下就有機會轉危為安?”

劉鴻漸只關心崇禎的病情,至於那範文程?

這個給他祖宗範仲淹丟人丟到火星的狗東西,既然已經落到他的手裏,那便休得好死!

“理論上是如此,可是大人……那樣做太冒險了!”齊銘胤欲言又止。

中醫以調理、調養為主,結合湯藥、經脈針灸等術,一般的病症都沒有問題,唯獨是外科手術不見長,更何況是在明朝。

倒不是說中醫做不得外科手術,高手大有人在,華佗的麻沸散便主要是為治療外傷而研制。

困擾古人的向來不是外科手術本身,事實上古人的手藝比之後世不知高出多少。

但是唯有一方面一直困擾著中外的醫者,那便是細菌和消炎。

這個年代莫說是沒有消炎藥,就連細菌這個詞兒都沒有。

醫者只知道傷口沒有處理好,肉便會腐爛,他們能做的便是以刀具切除腐肉,但往往細菌無孔不入,切了腐肉,又滋生新的腐肉,最後病人痛苦的死去。

如果是胳膊腿兒還好說點,大不了繼續切,但那是脖子呀,這玩意兒若是發炎了怎麽切?

這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這病人是大明的皇帝呀!

如果是常人,或者就算是個將軍,齊銘胤也敢冒險一試,可在陛下脖子上動刀子……齊銘胤想起當年華佗的下場。

保不準得被株連九族呀!

脖頸處血管甚多,而且即便是成功的切除了那個腫塊,但若後期傷處腐爛,那基本上就……

“這手術,本官來做!”劉鴻漸咬了咬牙下定了決心。

他自然是看出了齊銘胤的心思,事實上別看皇帝身邊擁有號稱全天下醫術最高的禦醫,但往往限於身份,這些禦醫即便醫術高明,遇到給皇帝治病,一般都會選擇最保守的治療方法。

這樣即便是皇帝死翹翹,但治病的方子在那兒擺著,那便是他們無罪的證據。

並非他們醫術不精,只能說明這皇帝天命已盡,跟他們毫無半毛錢關系。

“大人不可呀!”幾個太醫還未出言,參將吳炳豪和陸海波率先出班。

雖然二人知道督師大人略通醫術,偶爾還會去傷兵營給受傷的士兵們縫合傷口。

但在二人的印象裏,這不過是大人的業余愛好罷了,聽說大人除了愛給人縫合傷口外,還在京城開著好幾個作坊,對作坊也感興趣……

大人平時大大咧咧二四不在乎的他們已經習慣,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事兒,都不重要!

如今面前躺著的是誰?那可是大明的皇帝,大人怎敢還如此兒戲,以略通皮毛的醫術來在陛下的脖子上動刀子?

那不是找死嗎?

但這也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如果督師大人被株連了,那將關乎大明所有武臣將士的未來。

是的一點沒錯,對於這些將官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劉鴻漸曾給他們希望,也給了大明希望,他們大多目不識丁、沒有那麽高的覺悟,對於精忠報國更是興趣泛泛。

但他們知道,自從劉鴻漸做了這督師,他們吃的好了、穿的好了,軍餉也沒有被克扣,還翻了番,有能耐的也大多升了將官……

事實上,不論是前世還是今生,作為基層的勞動者,他們哪裏有那麽高的覺悟去談怎麽報效國家?

他們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僅僅是想讓家人和自己過的好一些。

但這往往又與上位者的理念不沖突,你想多掙些,那麽奮勇殺敵來領取賞銀即可,於國於家皆宜。

所謂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都有一個前提,那便是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所做之事的紅利,人非聖賢而無利不起早,莫過於此。

“退下!本官做決定豈是你二人可以置喙的?”劉鴻漸喝退了二人。

他知道這二人定然是有關心他的成分在內,但具體占多大比重,不得而知。

“國公爺,此舉風險極大,陛下萬金之軀,關乎大明國體,還需斟酌呀,否則朝廷裏那些……”齊銘胤自知劉鴻漸脾氣,但該說的話卻一定要說。

“斟酌,斟酌,人都昏迷了,還斟酌個屁,你們能有什麽好的法子嗎?

太醫院不是號稱大明醫術之巔嗎?讓皇上躺在這裏等死?這便是你們的醫術嗎?”

劉鴻漸想起這個就來氣,保守,保守,都特麽的保守,人活著也是受罪,醫者仁心,名利真的就那般重要?

在這個朝代裏,劉鴻漸見多了保守,朝臣們保守、醫官們也保守、就連自己的家人也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