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帝國應有的樣子

帝國,帝國,以帝為尊,殺伐果斷、處政雷厲而風行,不為任何人所制。

如此,當能讓一個龐大的國家最快效率的運轉,而不用大事小事都要反復一而再再而三的商議、開會。

君主專制自有其獨特的優越性,這優越性體現在軍務上、政務上,讓一個國家變得鐵血、變得果決,讓任何敢於挑釁大明的外番國更忌憚更恐懼。

若說缺點,僅有一個,那便是如果這個君王賢明則已,倘若是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則很有可能導致帝國迅速崩潰。

這就要求帝國選繼任者時必須慎重再慎重,必須經歷嚴苛的步驟,包括政務上、軍事上、文學上。

而且為了增強比較性和競爭性,勢必還要有多個備選對象,也就是多個皇子共同參與訓練,文治武功一起來,最後選出最優秀的一個繼任皇位。

而不是在朱慈烺才剛十八歲的時候就因為個人喜好頂下繼任者,這太草率了,不僅對全大名的百姓不公平,對老朱家也不公平。

好在他從來不擔心老朱家會缺乏皇子,因為老朱家還是很能生的,既然有王爺能生一百個兒子,你朱慈烺這麽年輕力壯生二十個應該沒問題吧。

崇禎大叔是因為憂愁憂思積勞成疾,崇禎大叔的兄長木匠皇帝是因為落水,再往前數正德也是落了水,且不說野豬皮修的明史裏這幾個死的莫名其妙的皇帝,朱家最後繁衍出了數十萬的皇室,如此可見一斑。

除此以外便是完善這個制度以及鞏固這個制度,而當代君主除卻開疆拓土之外,最大的功勞還在於為帝國選出下一代的英明君主。

他劉鴻漸要做的,就是作為一個帝國的改良者,在帝國強盛之初期,幫助朱慈烺成就一個偉大的帝王。

這不僅僅是為了崇禎大叔,也不是為了朱慈烺,而是為了全天下的明人,為了讓漢家子孫都能挺直腰杆睥睨西夷歐羅巴。

能不能做成,劉鴻漸心裏也沒有把握,好在他還年輕、還有血性和時間,好在大明的子孫也都有血性和時間。

他更知道這些東西一旦公之於眾,很容易激起天下百官的群起攻之,畢竟按照原有的繼承制度,若湊巧選出了個英明的君主,那指定是他們慧眼識珠,功勞大大的有。

倘若運氣不佳,選出個二傻子一樣的君主,按照他們的說法定然是朝廷氣數已盡,非他們之過。

這些家夥出了問題總會有各種理由讓別人背鍋,他們也許知道自己錯了,但卻從來不肯承認,最後倒黴的必然是天下萬民。

還有一點,倘若帝王是二傻子對某些朝臣來說倒是個大大的好事,二傻子好啊,真到了那時候天下的事兒還是得有人管,皇帝管不了,還不得他們來拿主意。

但劉鴻漸可不管這些,他只需要關心兩件事,第一,這麽做是否利於大明的長遠發展,第二‘大’舅子會不會一如既往的相信和支持他,二者缺一不可。

激烈反對也好,以死相逼也罷,舍小家為大家,不服氣的就回家賣紅薯吧,沒有辦法的事情,從來沒有給改革是不死人的,也從來沒有改革是沒有阻力的。

但是他還是要去試試,為了百姓也好,為了自己的子孫也好,他知道不去試試的話以後肯定會後悔。

大明不是沒有另外的路走,既當商品經濟發展到非常繁榮的程度,逐漸誕生出的資本主義思想。

然而,雖然後世沒好好學政治課本,他也隱約覺得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或者缺乏這種土壤。

漢人的文化與歐羅巴完全不同,在這樣一個關系型的復雜社會裏,用君主專制的帝國主義反而比資本主義那一套更合適。

但是這事兒誰能搞得清楚呢,走一步看一部吧,一條路行不通就換一條,總比以前萬歷皇帝一樣,想查個案件都得靠絕食相逼,內閣才會同意。

也不至於像崇禎大叔一樣,發的命令出不了順天府,勒緊褲腰帶供應遼東邊軍,卻被袁嘟嘟忽悠的團團轉,眾籌個軍餉吧,一個個官員白天哭窮晚上夜夜笙簫不亦樂乎。

這特麽簡直是在扯犢子,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大明的江山不是他們的,但銀子和權力是他們的。

相通了這些事,劉鴻漸瞬間覺得自己肩頭的責任很重,並不是說消除了內患,蕩平了建奴就完事了。

如果不改良這個帝國,不用多少年,腐朽的帝國仍舊會在沉淪中腐朽,為了子孫他也要盡其所能。

在屋內又與三個老婆聊了聊家常,孫秀秀和楊雪各自抱著孩子回了屋,她們似乎有了默契般,盡量將機會留給坤興。

畢竟她們都已經有了孩子,而坤興仍舊沒動靜,劉鴻漸很滿意家裏的這種氛圍,不需要勾心鬥角,不需要身份地位,她們是家人,沒有彼此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