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這鍋,儒生得背

“哦,對了皇上,臣近日思前想後,似乎那事兒時機已經成熟了。”劉鴻漸放下筷子鄭重的道。

“哦?劉兄可想明白了,這事兒可非同小可,若宣了出去,朝臣勢必會決死反對,不亞於一場刀兵之戰。”朱慈烺馬上便知劉鴻漸所說的是何事了。

還能有什麽事,如今關外雖有虎狼,短時間亦不敢妄動,南洋雖亂但也亂不到大明內地,朝廷又大肆見面了田稅,百姓衣食無憂,各地承平。

若說二人心裏真正的心事兒,唯有科舉一途也。

早在崇禎大叔在時,劉鴻漸邊與之分析了大明科舉制度的不妥之處,往大了說,之所以大叔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還不都是讀書人在作怪。

而這些讀書人無一不是通過科舉爬上來的,問題就出在這裏。

近百年來,科舉每三年自全國遴選出來兩百多位翹楚,奈何這些人除卻之乎者也就只會爭權奪利。

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遠見卓識之人,但不得不說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其實於國無益。

崇禎大叔當時氣的便是這些朝臣不辦事,還只會合起夥來與他作對,只是當時內憂外患,到處都在著火需要救援,二人也顧不上此事。

而後兩年雖又曾提起,也總因為這事兒那事兒都給耽擱了,直到崇禎臨終前,還跟朱慈烺念叨待時機成熟,定要改制科舉雲雲。

崇禎的想法很簡單,遴選出來的要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只會做些酸詩的腐儒。

朱慈烺的想法更簡單,父皇肯定是對的,劉兄既然是當是人,他為大明做出那般大的貢獻,所思所想定然是為大明長久計,他肯定也是對的。

所以,他只需要采納意見就行了。

只是科舉改制可不是京營改制,科舉到如今已經實行了一千年,科舉制度早已經刻到了天下萬民的心中,讀書人更以科舉為奮鬥目標。

真要拿科舉下刀,勢必面對是天下讀書人的怒火。

“咱們只是改制,又不是取消,況且皇上若真下令取消科舉,臣可是第一個不答應的。”劉鴻漸沉聲道。

科舉制度從長遠來看,實在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可以這麽說,在取仕制度上,華夏民族遠超西方一千多年也毫不為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貧苦百姓對於上層階級的質問,而科舉制度便是平民的上升渠道。

這條上升渠道實在是太重要了,即便是放到現在也依然如此,劉鴻漸倒是沒有說假話,倘若朱慈烺一怒之下真將科舉取消,他第一個就會站出來反對。

只是,科舉發展到現在,實在是有些畸形了。

科舉自隋而始,完善於唐,興盛於宋明清,雖大體章程沒有變,無外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書生名號不外乎童生、秀才、舉人、進士。

但是所考內容卻是有很大的改變,唐朝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到了兩宋便逐漸偏向於詩賦、文章還有明經,明經者,說白了就是背書。

打開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

後來老趙家也意識到了問題,對於科舉也進行了一次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可到了明朝,老朱家一開始的倆開國皇帝吃了沒學問的虧,使得科舉又重回了背書時代。

明朝乃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科舉制度也是最嚴苛的,程朱理學大行其道之後,明朝文人更是使出了殺手鐧——八股文。

八股取士正是明朝的傑作,其始於明朝,被廢除於清末。

八股文實在是當時的官員閑的沒事給後人找麻煩弄出來的,想想也是啊,自己那麽辛苦寒窗十年爬上了高位,自然也就想讓後來人知道自己有多不容易,科舉有多困難。

而八股文便是賣弄自己才學的最好手段。

所謂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科舉寫作文時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驪四駢六,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甚至字數都有嚴格的限制。

說句祖國的花朵不大喜歡聽的話,如果將高考比作地獄,那麽明朝科舉肯定是第十八層。

如果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麽科舉便是走鋼絲。

問題就出在這裏,考這些有個蛋用!

你驪四駢六寫的牛逼,你會打仗嗎?

你之乎者也玩的賊溜,你會做蛋炒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