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爹,首輔大人來了,要不你看……兒定然會入宮勸諫皇上的,您老放心便是了。”劉鴻漸趁機對老爹道,見老爹仍舊在猶豫馬上信誓旦旦的拍了胸脯。

“如此甚好,那為父先回了,有了信兒莫忘著人告知為父。”劉德隆道。

昨晚是內閣大學士,今天是內閣首輔,想來都是為了科舉改制的事。

只不過他非朝中大員,這些事他也只能以父親的身份壓著自己兒子,反倒是在內閣首輔面前沒辦法置喙,劉德隆站起身嘆了口氣出了院子。

自安國郡王一家子搬到西山別苑,李邦華還是第二次來這邊,在山下感嘆了半晌西山的繁榮,不禁又對安國郡王的能耐由衷佩服。

但佩服歸佩服,這跟改制科舉,打壓天下讀書人是兩碼事。

李邦華與方嶽貢等人不同,他對安國郡王並沒有什麽憤懣情緒,正相反他十分肯定安國郡王對朝廷做出的貢獻。

至於改制科舉的事,李邦華只是覺得這是安國郡王年輕氣盛的草率之舉罷了。

雖然昨日與朝中重臣商談出了對策,但李邦華想著如能說服安國郡王,說不定就能化幹戈為玉帛,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挺好的嗎?

更何況真要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李邦華是不怎麽看好那群同僚的,雖說那招式有點損,但也看對誰,安國郡王又豈是在乎名聲的人?

倘若安國郡王在乎名聲,當初就不會對朝中大員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壓,那麽問題來了,同僚們真若因此激怒了安國郡王,那後果……

他身為兵部尚書,自然知道兵鋒

最好是說服王爺,最好是說服王爺,李邦華在心裏給自己定了定神兒,對剛從院子出來的劉德隆拱了拱手,跟著一個白衣婢女入了院子。

“首輔大人百忙之中,怎有空來本王這邊轉悠?”劉鴻漸向前迎了兩部拱手笑道。

“下官此行是為科舉改制之事。”李邦華開門見山的邊行禮邊道。

李邦華不信劉鴻漸不知道他為何來,他行事向來不喜客套,更不愛拐彎抹角。

放在後世典型的鈦合金鋼鐵老直男,並且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官員,能坐上這內閣首輔的位子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李大人呐,本王都半個多月未曾入宮了,這事兒跟本王有什麽關系?”劉鴻漸自然不想現在就將自己卷進去,隨口道。

“王爺,如今滿朝文武都已經心知肚明,您就莫要不承認了,下官此來便是不想王爺為百官所誤會,希望王爺能為朝廷計、為天下舉子計,勸諫皇上收回成命。”李邦華仍舊躬身請求,態度極為誠懇。

“李大人你真是……走走走,此處不是說話的地兒,咱們屋子裏說。”將內閣首輔晾在院子裏不是待客之道,劉鴻漸自知無法騙過面前這倔強的老頭,只得將其讓進了客廳裏。

少傾,丫鬟上了茶,李邦華正襟危目光灼灼的盯著劉鴻漸,對茶水置若罔聞,他的目的十分明確。

“本王問李大人個問題,倘若李大人能給本王一個確切的解決方法,本王入宮又何妨?”劉鴻漸沒有直接回答李邦華的問題,反而將包袱重又拋了回去。

“王爺輕言,下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李邦華沉聲道。

劉鴻漸就喜歡李邦華這等直來直去之人,聞言放下了手中的茶碗。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為什麽之後的王朝都不超過三百年?”劉鴻漸輕言道。

他深知李邦華浸潤孔孟之道大半輩子,很難從固有的思維中超脫出來,只得從問題的根源來引導。

他倒是也沒有大放厥詞,事實上獨尊儒術之後,除卻西晉、兩宋因為外敵入侵之外,大一統的王朝都沒有逃脫這個規律。

商朝六百年,周朝八百年,兩漢四百年,而後再也沒有王朝能持續三百年以上。

明朝如此,偽清亦如此。

這是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不是身為局外人,劉鴻漸也壓根想不到這裏去。

“這……”李邦華沒想到劉鴻漸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一時語塞。

這個問題誰能回答得了,倘若有人真的勘破此謎,那豈不是宛若神仙般的存在?

“下官不知,請王爺示下。”李邦華很幹脆,他不想用什麽暴君亂政之類的言辭來搪塞。

“呵呵,剛才本王說了,除非李大人能找到原因,並且提出個切實的解決方法,那麽這科舉改不改本王便聽你的。

否則,便只能按照本王的方子來。”劉鴻漸微微一笑道。

他也一時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他又深深的知道這其中定然與儒學有關,或者是說與儒生們有關。

孔夫子創立的這個學派初衷定然是好的,他肯定是希望百姓們有衣服避寒、有食物果腹,但那是兩千年前了。

如今的儒學經過兩千年來的所謂完善,誰知道是不是跑偏了,畢竟孔聖人只有一個,後世的那些所謂大儒,他們的出發點也許早已與孔夫子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