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最大的錯誤

泰順三年十一月初,在海上漂泊了兩個多月的大明艦隊終於抵達泉州,鄭森帶著南洋水師的艦隊繼續駐守台彎,北洋水師則繼續向南,他們要帶著滿載的戰利品去往京師。

劉鴻漸則在泉州就下了船,並且打算走陸路,海上飄慣了下了船總覺得天在搖晃,劉鴻漸幾乎是迷迷糊糊的到了泉州的豪宅。

劉鴻漸出征南洋的這段日子,妻小們沒有返回京城,一直在泉州的豪宅裏等他回來,一家人又分離了好幾個月,見了面自是一番家長裏短。

李香君上個月為劉家誕下一位公子,依照劉鴻漸的囑托男娃取名淩寒,如今剛滿月不久,正是需要照顧的時候。

不過這段日子劉鴻漸也很疲憊,正好打算在泉州再呆些日子,吃了午飯後劉鴻漸換了便裝打算去泉州城轉轉。

泉州城由於是大明五大海關之一,比之幾年前更加繁華,幾年的時間,城內再也不見曾經滿地的乞丐,即便是平民著裝也很得體,這讓劉鴻漸倍感自豪。

江南與北方的酒文化不同,談生意的、聊天扯淡的都喜歡去茶館,劉鴻漸溜達著溜達著就帶著幾個手下進了一家名曰齊盛的茶館。

茶館內稀稀疏疏的坐了好幾桌客人,也不知在聊些什麽,劉鴻漸見沒人注意他就自顧自的找了個邊角的位置坐下,側耳聽鄰桌幾個噴子侃大山。

“你聽說沒,秦王殿下從海外回來了,聽說啊整了老些東西回來。”客人甲端著茶碗喝了一口道。

“可不是嘛,我家隔壁老王的外甥在咱海關做衙役,他親眼看到咱王爺的戰利品,裝了得有幾千艘船!那是浩浩蕩蕩一眼都瞧不到頭兒!”客人乙回道,其表情豐富竟如親臨一般。

劉鴻漸聞言差點沒把嘴裏的茶噴出來,大明此番出征算上輜重船滿打滿算也就三百多艘,怎的到了百姓口中就變成了幾千艘。

常鈺見劉鴻漸如此,便打算上前訓斥這些屁民,但被劉鴻漸攔下。

“以前啊,有傳聞說咱們王爺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專門來拯救咱大明的窮苦百姓,當時咱還不怎麽相信,如今看來咱是信了。

你瞧瞧,如今咱老百姓的日子比之五年前不知好了多少,就說咱家那小子吧,在龍江船廠做工,隔三差五的就能割三兩肉回去解解饞,還割的全是肥肉,那個香啊!”遠一些的客人丙扯著嗓門道。

“別的咱不清楚,咱只知道王爺為咱百姓減免了田賦,還撤掉了套在咱頭上的軍戶名頭,要不然俺兒子咋能考上秀才?

咱沒啥文化,倘若王爺今兒在這兒,咱肯定要給他老人家磕上一百個響頭!”另一桌客人丁也加入了扯淡大局,但很顯然這廝是在顯擺自己的秀才兒子。

“哼,你們這些屁民光說不練,馮某人剛從河南回來,開封府都在為咱王爺建生祠了,聽說是為了感激咱王爺在前年地震期間撥的賑災糧。

老百姓可都是免費出工,那邊的商團也感激咱王爺開通的商路,兌出銀子購置的物資。

瞧瞧人家,你們可就會逞口舌之欲。”客人丁一身綢緞,一看就是商人模樣,說起話來也比其他人有條理。

“切,生祠有啥好的,死人才搞祠堂咧,咱大明也只有魏閹才搞這套,河南人這是咒咱王爺是魏閹嗎?”客人甲一聽急了。

自大明大修泊油路、水泥路並鼓勵經商後,商人的地位和積極性大為提高,只是農民仍舊與商人不太對付,處於互相看不起的狀態。

劉鴻漸聽到此處也很驚訝,自己這兩年征羅刹、征南洋鮮少在內地,竟不知在民間自己已經擁有如此聲譽。

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總覺得哪裏有些不妥。

“你這糙人知道啥?魏閹能跟咱王爺比嗎?那時建生祠都是迫於魏閹的淫威,那是被迫的,如今那時人家河南人自主自願的,這叫感恩,明白不?”商人丁反駁道。

“都是排面功夫,誰說咱不知道感恩,在座的諸位家裏哪個沒給咱王爺供奉牌牌,咱現在每次吃飯前都要給王爺供一碗粥喝咧!”客人乙也不怎麽看得上那肥胖商人。

“哼!我瞧著王爺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得太飽了!粗俗之輩,馮某懶得與你等說道。”馮姓商人說完便轉過了身子,自顧自的聽起了茶樓上的戲曲兒了。

“忒!誰稀罕跟你說話,來來來,咱們聊咱們的不搭理這廝,昨天聽西街張家婆娘說呀,咱們王爺跟陛下關系好得不得了,聽說陛下夜宿秦王府時還被王爺……”

客人甲一見那商人被自己噴的敗退下來,如同鬥勝的公雞般繼續跟同桌的朋友聊起來,劉鴻漸聽到這兒再也忍不住了。

“敢問兄台,這張家婆娘是誰?你所言皆是這張家婆娘告訴你的嗎?”劉鴻漸起身走到客人甲桌前平靜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