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上帝之城(第2/34頁)

①Donato Bramante(1444—1514),意大利建築設計師,他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並提出新聖彼得教堂的最初核心計劃。

②Raphael(1483—1520),意大利畫家,他的宗教主題繪畫、肖像畫、壁畫等作品集中代表了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思想。

③Michelangelo(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成就卓著的科學家、藝術家。

④Bernini(1598—1680),意大利雕塑家、畫家和建築家,巴洛克風格的傑出代表。

⑤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和作家。

⑥Scipio Africanus Minor(前185—前129),羅馬將軍和政治家,曾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最終摧毀迦太基。

開玩笑。”

新聞報道的內容當然不僅止於此。為了公允平衡,為了激起爭論,為了讓人們對事態有適當理解,同時也為了把商業廣告賣出去,電視節目的內容裏還安排了猶太準軍國主義團體的領袖講話,他大聲疾呼地回顧了費迪南和伊莎貝拉把猶太人趕出伊比利亞的舊事、沙皇統治下的幾百年黑暗歲月,當然還有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由於兩德統一他還特別強調了這件事——他的最後結論是如果猶太人相信除了手中握有強悍的武器之外的任何人,那就是天大的傻瓜。來自庫姆城的伊朗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達亞耶長期以來一直和美國對著幹,他痛罵所有異教徒,詛咒這些人都該下地獄。但是因為翻譯不到位,美國觀眾依舊聽不懂他的意思,而且他那慷慨激昂、措辭浮華的講演被刪剪了許多。來自美國南部的一位自封為“受上帝召喚的基督徒”,他占據了大多數播報時間。他首先公開譴責羅馬的天主教是典型的反基督組織,而後重申他那著名的宣告,聲稱上帝聽都不曾聽過猶太人的祈禱,更不要說異端的穆斯林了,他又徒勞無益地把穆斯林稱作穆罕默德的崽子,好進一步羞辱人家。

不過,這些煽動者多少被觀眾忽視了——更精確地說,沒人重視他們的觀點。電視新聞網接到成千上萬個憤怒的電話,抗議根本就不應當讓這些偏執狂占據新聞播報時間。這當然讓電視台的主管歡欣鼓舞。這意味著人們下次還會調到這個節目,繼續看那些讓自己義憤填膺的新聞。那位美國偏執狂立即發覺自己捐款袋的行情下跌。布奈·布瑞斯跑去聲討那些離開聖職的猶太拉比。伊斯蘭國家聯盟的領袖本身也是一位卓越的傳教士,他譴責伊斯蘭激進派阿訇是異教徒,居然膽敢違抗先知的指點,他長篇大論地引用了先知的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電視新聞網還播發了所有那些相互抵觸的評論,以示平衡,撫慰了某些觀眾的心情,偏偏又激怒了另一些觀眾。

還不到一天,新聞報紙上已有一篇專欄文章特別提出,因為聖彼得大廣場的構造呈圓環形,參與大會的成千上萬的駐外記者已經開始喜歡把這次和會稱作“和平杯”了。更加敏銳的人則意識到,這恰恰證明記者們的心理壓力一定很大,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什麽實質性的內容來加以報道。大會的安保簡直固若金湯,與會者來來回回都由軍用飛機通過軍用機場接送。記者和舉著長焦鏡頭的攝影師都被盡量阻隔在距離接送地點很遠的地方,而且多數人都在夜間到達。守衛梵蒂岡的瑞士衛隊雖然還穿著文藝復興時代的連衫褲,但畢竟是全副武裝, 哪怕一只老鼠也跑不進他們的防線,當有意義重大的事件發生時他們就分外警惕——瑞士國防部長小心翼翼地步入一扇邊角的小門——沒有人注意到他。

為數眾多的國家都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表明人們普遍希望這次和會成為真正有效的和會。這個世界已經厭倦了紛爭,近年來東西方關系的改善不禁又在人們心中燃起了希望,全世界都感覺到這次和會一定會見成效。新聞評論員警告大眾說,這次和會要解決的恐怕是近年來最難搞定的一次爭議,但是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祈禱,用上百種語言、在上百萬家教堂裏祈禱結束這顆星球上最後一次、也是最危險的一次爭端吧。值得贊揚的是,電視新聞網也報道了這一情況。

職業外交家們感到如此沉重的壓力是他們見所未見的,雖然其中有些人無可置疑地是那種從幼年時起就再也沒有進過教堂的最憤世嫉俗的人。在梵蒂岡觀望事態變化的記者們粗略地寫了一些報道,聲稱有人深夜獨自在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央廣場上散步,提到有人在星光燦爛的清朗之夜沿著外間陽台閑逛,還說起有些與會者和教皇長談,但再沒有其他消息了。收入頗豐的電視台新聞主持人們面面相覷、一片死寂。報章雜志的記者們則拼命尋找、甚至竊取他們所能找到的新聞素材,以便交上一份稿子了事。自從卡特總統在戴維營裏進行那場馬拉松式的談判以來,再也沒有哪次重大談判居然像這次那樣只透露這麽一點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