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2頁)

這些聯絡官由於隸屬關系的原因,與日本駐軍一軍一政,並不互相統屬。協調他們的機構,就是加藤次郎大佐主持的邯鄲陸軍聯絡部。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日方戰史中自欺欺人的一面。從文中可以看到,日軍撤離清豐縣,完全是因為遭到八路軍四面壓迫的原因。但日方絕不承認,一面說是在八路壓迫下放棄,一面又說是為了實行新的警備方針——所謂新的警備方針,即“在治安良好的地區”用偽軍代替日軍設防。連日軍都從清豐給嚇跑了,這地方能叫“治安良好”嗎?

清豐,這時只能叫“遍地八路”,不但八路主力常來常往,而且縣大隊建起來了,區中隊建起來了,武工隊在日偽據點周圍“橫行”。日軍撤離沒幾天,偽縣長張裕元就嚇得於1944年5月10日棄城逃往大名。此時這個區域的八路異常活躍,清豐之戰的同時,四分區還拿下了邱縣縣城。

不過,輕易奪回清豐的日偽軍政人員此時卻是士氣大振。

川本指揮偽軍攻占清豐後,最初時刻防範八路軍的反擊。但是,盡管敵軍嚴密設防,八路卻似乎毫無戰意,一派平安無事。一連數日,日偽軍的警戒逐漸松懈下來,覺得八路不過如此。此時,恰值各縣日軍聯絡官的例會會期,既然各縣的太上皇都在,川本索性把這個本來應該在邯鄲開的會搬到清豐來開了。

“此後,中共方面一無反擊,因為各縣的聯絡官雲集於此,為了鼓舞士氣,幹脆將5月的聯絡官例會改在清豐縣城內進行。28日晚,陸軍聯絡部部長代理名取正雄大尉、道公署薛道尹在冀南道教導隊三百名官兵的保護下來到清豐。”

太上皇們要開會,各縣的偽縣長和警察所長們紛紛收拾行囊,也趕來清豐。小小的清豐縣城周圍,擠了差不多五千人馬,一個道尹、一群太上皇還有十三個縣的縣長和警察所長,真比趕集還熱鬧。

然而,皇軍不知道的是,八路打仗,從來都是乘你不備照後腦勺上砸的……

26日,在得到準確情報後,八分區首長命令7團團長兼政委楊俊生,參謀長徐仲禹率部出擊清豐。一說八分區當時新建,老上級曾思玉也參加了指揮。為了攻擊更加有效,除了請調四分區一部參戰,清豐、南樂、觀城、範縣縣大隊配合(鬼子搞剿共聯合軍,咱們也聯合一把),另將分區的寶貝炮兵連、特務連統一交給了“老七團”,一旦攻城不下,就準備拿炮轟。

當時八路軍炮很少,炮彈更少,一個團打五千敵軍的仗,居然把炮推到前沿去打,要是拿不下來,土八路曾司令員以後是不準備過日子了。

7團於1944年5月28日,從範縣龍王廟麻口出發,日行140裏,黃昏前到達距清豐城30裏之六塔,稍事休整,協調友軍,即下達攻擊令。當晚10點,楊俊生兵臨城下。

一天跑了一百七十裏,充分顯示了八路軍的長途奔襲能力。

但是,鬼子也不是吃素的,楊俊生雖然隱蔽,行動還是被日軍發現了。發現八路軍向清豐移動的,是日軍駐大名警備司令藤墳大尉。

對於八分區炮兵連是否參加戰鬥,史料仍有分歧,不過土八路打清豐的確是用了炮。這倒也不稀奇,老七團就有炮,而且是兩門,是該團的王牌武器加招牌,王外馬甲兄在《中國騎兵》“插花樓之戰”中描述過這件事:馬甲兄在插花樓之戰中,也提到清豐戰鬥中參戰的特務連,那個連的戰士在朱老家村攻堅的時候曾經用繳獲的日軍毒氣彈發動了八路戰史上大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宗的化學戰。

《中國騎兵》的戰鬥描述寫得精彩,但也給老薩帶來不小的麻煩。因為他詳細地描述了老八路和土八路的區別。每次老薩把129師或者楊成武獨立團的老底子稱作土八路,總是遭到質疑。其實,老薩的意思是當時的八路無論老的還是新的無一不土,要找洋八路只能去看白求恩,但打起仗來別管是東洋鬼子還是西洋鬼子這些土八路照樣收拾不誤。這個土,足以名傳千古,光榮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