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八路軍都是超人,就如陳賡在《亮劍》中那段話,打仗沒有只占便宜不吃虧這回事,比的就是兩個民族的堅韌和忍受能力——但是,我們比得起(大意)。所以,王近山能夠在韓略村伏擊日軍的觀摩團,日軍打過八路軍的參觀團,也不是新鮮的事情。

按照史實來說,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過,時間就在韓略村之戰前一年。

這就是五一大掃蕩中八路軍總部巡視團遭襲擊事件。

八路軍總部巡視團,由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領導,在百團大戰和此後的戰爭中奉八路軍總部之命回旋於各敵後根據地,既是一支促進總部與各分區聯系的隊伍,也是一支機動加強各地軍政實力的重要力量。羅瑞卿、余秋裏先後負責過他們的工作。1942年春,八路軍總部派出巡視團前往河北、山東各戰區視察工作,總負責人周桓(開國後授上將軍銜)。

當時,巡視團的總人數不超過一百人,但大多是經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優秀學員,可說是八路軍的瑰寶。

周桓到達冀南軍區後,將巡視團兵分兩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視察冀南軍區,一路委派王煥如為負責人兼安全幹事,視察冀中分區。結果,巡視團到達兩地的時候,恰好分別遭遇日軍蓄謀已久的四二九大掃蕩和五一大掃蕩。周桓所在的巡視團總部隨冀南軍區直屬部隊行動,果斷突出重圍,幸免於難(王外馬甲描述的王行仗村之戰,很可能周桓等人就在其間),但前往冀中的巡視團分團駐地卻被日軍獨立混成第八旅團捕捉到,轉移中遭到突然襲擊。

由於年代已久,此戰詳情我亦僅僅聊存知一二,雖然巡視團人員多戰鬥經驗豐富,但不熟悉地形,而且畢竟屬於軍政團隊而不是作戰部隊,沒有重武器,因此盡管頑強抵抗,仍然遭到慘重損失。激戰中原擔任過四方面軍總部作戰參謀的團員孫範爭(開國後軍銜陸軍少將,在福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員職務上離休)利用敵迫擊炮射擊的煙霧冒死躍馬突出敵陣,帶外圍的八分區部隊及時趕來,才將幸存人員營救出來。此戰,30名(一說27名)團員中僅有7人(一說8人)生還,其中多人負傷,徐化民(開國後軍銜陸軍少將,今天依然健在,住在北京南池子)胸部被兩彈貫通,生命垂危,當時被認為已經無救,但所謂身經百戰之人必定命硬,徐竟然在高燒之後活了過來。

按照冀魯(渤海)軍區戰史記載,巡視團後在冀中23團余部掩護下撤退到冀魯軍區,幸存者為王煥如、孫範爭、李雪炎、段培檉、吳煥章、徐化民、陸健。這幾個幸存者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孫、徐以外,李雪炎是空軍少將,王煥如和吳煥章後來也都是在大軍區副職上離休的高級將領。

可以想象戰死的這二十余名高級軍官對八路軍的重要意義。

所以,韓略村之戰,應該說是八路軍的一次復仇之戰。

說起來,《亮劍》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對於它的戰爭描寫,並不以為是最出色的。至少在戰鬥場面的運用上還有些問題。首先,八路軍戰士不可能那樣白白胖胖的,哪怕從今天野戰軍裏面調一些官兵做群眾演員,也要好一些(段鵬、喜子例外,個人觀點張大彪的圓滑似乎超過了軍人氣質,有點遺憾),其次戰鬥場面略欠精彩,拍戰鬥場面,要麽盡管稀稀拉拉的完全實拍,如同拯救大兵一樣,要麽幹脆放棄寫實來一個密集隊形的沖擊,像大決戰,看來過癮。亮劍這方面兩者都沒有做到。這也不奇怪,拍電視劇和電影不一樣,資金的瓶頸是無法改變的。

而《亮劍》這部片子,最讓人感到震動的,或許反而是在戰爭以外。

比如,趙剛和馮楠的會面。

趙剛,是一個我一直沒有談的角色。小說中的趙剛沒有電視劇中威風,我覺得似乎更加真實,電視劇中的趙剛是神槍手,這有些誇張,一個優秀的職業軍人不是那樣容易做到的。而趙剛感動我們的,是他的人格精神。

李雲龍的人格精神同樣讓人感動。

在小說沒有拍成電視劇的後半部,趙剛和李雲龍,用不同的方式,對當時的政治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反抗。從本質上說,趙剛比李雲龍更接近一個西方意義的共產黨員。因為西方意義的共產黨,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無產階級為主,作為知識分子的趙剛,和這個身份是平行的。而作為農民的李雲龍,其本身代表的階級在理論上屬於封建社會的一部分。就是中國革命的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勝利的本質——它是一個依靠農民階層的政黨。這一點西方的傳統共產黨人很難理解,所以才會鬧出派來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領導中國革命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