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2頁)

其實,這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從背景上更接近趙剛,而不是李雲龍。

所以,趙剛和李雲龍,分別代表著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對於左傾特別是文革路線的反抗。趙剛,屬於馬列主義者內部的反抗,他懂得主義,他明白事情出了問題,甚至知道出在哪裏,只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和傳統意義上的士,他選擇的不是幻滅,而是否定和犧牲。這是趙剛的剛烈之處,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李雲龍,屬於另一種形式的反抗。李雲龍從來不是一個讀書人,換句話說,他不是一個理論上有多少造就的人。所以,他的反抗源於對現實的直視,源於最原始的事實。全國陷入饑荒,會讓他想起淮海戰役的飽飯,李雲龍反抗的不是某個主義,而是“吃不飽飯”的現實。他知道一定是哪裏出了問題。李雲龍的反抗,代表的不是黨內的反抗,而是人民的反抗,而且是非常傳統、非常中國的反抗。

但是,李雲龍反抗,卻恪守自己作為一個軍人的信條和職責。想起來架空作品裏面有一部頗為寫實風格的《明》,其中有一個小角色叫作李陵,是狡猾多智、見風使舵的商業高手,卻在從軍後與蒙古軍的戰鬥中投黃河而死,李陵什麽都可以賣,唯有一樣不賣的,就是自己的靈魂。(我知道作者酒徒寫的是另一句話,但我覺得這裏面的含義是同等的,不過一個具體些,一個抽象些罷了……就像李雲龍和趙剛)

這份堅持,或許就是亙古以來中國人的魂魄。

還有人奢談文革的好處和對它的期待,那麽看看《亮劍》吧。應該明白,文化大革命的做法其結果不但是被自己內部拋棄,也將被人民拋棄,失去代表權,那可叫作天怒人怨。鄧小平的成功,與其視作某種思想的成功,我更願意稱之為人民信任與支持的勝利。

趙剛和李雲龍,都有讓人感動的魂魄,不過,趙剛比李雲龍有一個優勢——他是一個知識分子。所以他浪漫而且有點兒“酸”,有話他能夠說得出來。打仗,趙剛不如李雲龍,而在文學作品中,李雲龍可就難和趙剛比了。

就像趙剛和馮楠的會面,充滿了意識流的一段話。由這段話,我可以認為編導和作者的脈搏是相通的,他們不能把後半部分《亮劍》拍出來可能有各種原因,但他們的確是讀懂了這本書的人,而且懂得在能夠控制的範圍中怎樣去堅持。

加入張白鹿這個人物,我以為是這種堅持的另一個表現。我不喜歡張白鹿這個人,大多數觀眾似乎也是,可是張白鹿出現在《亮劍》中的意義,我以為絕不是表演一場二女爭夫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