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強者才有機會生存 (上高會戰)(第3/10頁)

經軍令部提名,西南地區有四個軍報請審批,其中以第十八軍和七十四軍旗鼓相當。第十八軍以第十一師為基本部隊,乃陳誠一手建成,從內戰到抗戰均戰功累累,負有盛譽。第七十四軍在抗戰初期才成立,但成立以來戰績驕人,正如其軍歌中所唱:“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海,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這樣一支敢打敢拼的英雄部隊,也同樣是攻擊軍的有力候選者。

軍委會評來評去拿不定主意,只得提交蔣介石定奪。蔣介石反復考慮後,把自己的票投給了七十四軍。

入選攻擊軍,不僅可以擴大軍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它還意味著一種至高榮譽,是對部隊過往戰績以及整體素質的褒獎與肯定。喜訊傳來,七十四軍全軍上下一片歡騰,士氣空前高漲。

獲選時,七十四軍就駐紮於上高、高安一帶,歸羅卓英指揮。改為攻擊軍後,按規定他們不再擔任前線的固定守備任務,而應後撤改裝成攻擊軍。

七十四軍首先向友軍移交了防守任務,以進行第一期整訓。整訓的內容主要是校點人員裝備,以及對換裝武器的性能和使用進行講解。

一個星期後,第一期整訓結束,全軍舉行校閱。也就在這時候,前線情況驟緊,羅卓英按照“後退決戰”的部署,向七十四軍下達參戰令,並將其列為二線兵團的核心。

老一套的三部曲

“後退決戰”與單線布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在消耗敵方力量後,讓敵軍自由突入,同時以要點為誘餌,迫使其自動放棄機動優勢,丟下一線兵團於不顧,傻傻地對要點展開圍攻。

要點由誰守?由二線兵團守。在單線布防中,二線兵團只是填補第一線陣地缺口的預備隊,假如一線兵團所守陣地被突破,預備隊即用來拼湊第二條防線。“後退決戰”則不一樣,二線兵團可以完全不受一線兵團的影響,不管前面打得如何,它都不會貿然迎上前去,而只會保持陣容完整,等到日軍被吸引至要點時,再與之纏鬥。

“後退決戰”與傳統意義上的誘敵深入還不同。一般的誘敵深入,都要求守方在機動能力上要超過對方,或至少相差不能太大,比如在國內的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紅軍誘敵深入,同時又具有熟悉地形和善於爬山越嶺的機動優勢,就使得前來“圍剿”的國民黨部隊一點招都沒有。

到了抗戰,日軍的機動能力遠超中國軍隊,弄得不好,攻方極可能反客為主,反而占據內線優勢,所以“後退決戰”要想成功,其實就看二線兵團的本事:你能吸得住對方,讓對方欲罷不能,最後跌入陷井(羅卓英稱之為“磁鐵戰術”),那你就是此役的最大功臣,假如不能,你就是此役慘敗的罪人。

功過評判既直接又殘酷,而環視贛北,這樣的重擔除了七十四軍可挑外,再無第二人選。

羅卓英在高安之戰中對“後退決戰”的掌握還欠缺經驗,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沒有把七十四軍用好。七十四軍本來應該當底板使用,等日軍撲到面前時才傾力出擊,但在實際操作中,當底板的卻是戰力不足的一線兵團。七十四軍提前跑上去禦敵了,而因為機動力不足,導致合圍日軍一〇六師團和截其後路的意圖都沒有能夠完全實現,追擊時,只有五十一師的九仙湯之戰打得堪稱漂亮。

以前是本末倒置,現在得重新調整過來,那就是讓七十四軍率領二線兵團當底板,讓一線兵團從側翼截敵後路。

接到羅卓英的命令後,七十四軍立即占領以上高為中心的二線陣地。為此,王耀武還專門派出一個營在上高的山埡前列陣防守,嚴阻所有無關部隊撤到上高附近,以免幹擾保衛戰的部署。

在鄒繼衍出示參與上高保衛戰的命令後,他們才被允許通過山埡的埡口,前往上高城南的一座高山下駐守。二線兵團中除七十四軍外,包括七十軍在內的其余部隊均作為後續反擊部隊,不參與首輪作戰。

由於羅卓英在一線區域並未全力實施阻擊,有時甚至有意佯敗,使得贛北日軍自出兵以來,每天的前進速度平均達到了30公裏,說是作戰,其實倒更像是行軍。3月17日,中路第三十四師團突破中方一線兵團駐守的祥符觀防線,攻占高安後繼續西進。第二天,兵鋒即到達上高外圍,一個大隊共八百余人向中方五十八師一七二團據守的警戒陣地發起進攻。

上高外圍這一帶都是丘陵,大山小嶺,連綿不斷。警戒陣地就位於丘陵之上,但陣地上只設置了兩個連,任務主要是實施機動防禦和報警。為了拔除這顆硬釘子,攻擊一開始,日軍就出動九架飛機對位於山頭的守軍陣地實施輪番轟炸,這叫作“猛虎洗臉”,繼之以各種火炮的猛烈轟擊,緊接著便是幾路步兵縱隊的波浪式連續沖鋒。警戒陣地上,硝煙彌漫,火光沖天,槍響轟鳴,不斷有負傷官兵被擡下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