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命運相搏到底 (湘西會戰)(第4/12頁)

會戰之前,無論邱維達還是王耀武,都已預計日軍會繼續采用“反天爐戰法”,即以重兵迂回兩翼,然後從中央進行突破。雖然“天爐戰法”在長衡會戰中遭遇了失敗,但這不表明“後退決戰”與“爭取外線”的戰術思想已經落伍。萬法不離其宗,正如趙子立曾指出的那樣,以薛嶽為首的指揮層所出現的最大失誤,還在於沒有延長縱深度以及適時集中兵力,假如這兩點能得到改進,且不犯錯誤,穩紮穩打,會戰是有希望取勝的。

在過去的會戰中,中方選擇的後退決戰地點一般都是城池,但這一次他們要選擇雪峰山區,並且大家都認為,後者比前者在地形上更為有利。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邱維達據此打了個比方,說人生於大地之上,就像螞蟻生於丘阜之間,地形稍有不便,就難以運動。軍隊也一樣,遇到地形險阻,同樣會限制其行動,變得束手束腳,因此善於用兵之人,一定會事先搞清楚地形的利害,“地形宜於戰則戰,不宜戰則守”。如果不掌握地形的奧妙,就強行作戰,是很難打勝仗的。

雪峰山的地理特點是山巒重疊,道路崎嶇險惡,且山脈均呈南北走向,越往西進,山勢越險越高。正是中國古代兵學家孫武所稱的“死地”。就此而言,日軍在戰略戰術上都犯了錯誤:戰略上是犯了冒進的錯誤,而戰術上是犯了攻堅的錯誤。

在召集有關作戰人員,包括美軍顧問共同研究之後,邱維達決定采取攻勢防禦的戰術,即先守後攻,守是為了消耗日軍有生力量,攻是為了進一步殲滅日軍全部或大部分有生力量。中國軍隊的作戰也相應分為兩期,第一期為守,第二期為攻。

英雄山

按照日軍習慣的“反天爐戰法”,邱維達判斷日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將集中在雪峰山中段,即七十四軍固守的圭洞、江口一線。

4月17日,飯島挺進隊果然到達了雪峰山隘口的圭洞。在湖南一些地方,人們習慣於把山上的平地稱為洞。作為湘西一座較大的山脈,雪峰山有很多這樣的“洞”,圭洞即為其中之一。

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原來的前進方向不在圭洞一線,途中獲悉日軍已進占圭洞,才連夜移師,開往與圭洞僅隔三公裏的龍潭鎮。

以足當車,日夜兼程的急行軍方式在中國軍隊裏是家常便飯。行軍過程中,經常有人邊走邊打瞌睡,直到自己的腦袋撞到前面士兵的槍口上才會驚醒。

4月17日下午,五十一師一五二團率先趕到龍潭,並利用原有的山地工事和新增強的陣地,對飯島挺進隊進行阻擊。

飯島挺進隊所配備的武器也稱得上精良,但是他們發現對手更了不得——有許多可以連發的輕武器,還有一種在爆炸時聲音異常尖利的特殊炮彈。

很快就弄清楚了,連發的是湯姆森沖鋒槍,可以發射特殊炮彈的,那是美式火箭筒。

七十四軍雖被確定為美械裝備,但武器裝備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更換。五十一師即是如此狀況,這也是日軍急於發動會戰的原因之一。不過和過去相比,無論重武器、輕武器還是彈藥方面,都能夠配到充足,起碼打仗時已經沒什麽特別缺的了。

五十一師當時的“半美械配置”是,每個連有勃朗寧輕機槍六挺、湯姆森沖鋒槍三支、擲彈筒四只,剩下來的士兵全部使用春田步槍。火箭筒是到營才有,團部另外還會配備四門迫擊炮。

湯姆森沖鋒槍有“塹壕掃帚”之稱,掃起端刺刀的日本兵眼睛都不用眨。火箭筒的破壞力很強,一顆炮彈落下來,就可以炸出直徑約兩米,深約一米半的深坑。

可以想像,這樣的火力配置日軍連做夢都想象不到,更令他們難以企及的是對方良好的補給狀況。

第四方面軍在芷江設有兵站補給司令部,可以大量接收美軍空運的補給物資,並用汽車將物資送往第一線和第二線的補給分站。物資到達補給分站後,再由輜重營送達前沿。

各前線部隊可經常保持供五天使用的糧秣以及三個基數的彈藥,重點作戰部隊若是缺少彈藥的話,還可以隨時進行空中補給。一句話,只愁你用不完,不怕你沒得用。

就算是雙手端著金山,也要找得到安放的地方才行。在美械武器的訓練方面,七十四軍已經相當熟練,並形成了以重視火力為主的新戰術,各部隊特別擅長於集中火力以及發動急襲。當飯島挺進隊向守軍陣地進攻時,一五二團不僅從正面射擊,而且同時集中側射、斜射火力,以消滅陣地前的死角,陣地間的火力協同非常巧妙。

打仗時最怕的對手就是這種:不笑不說話,一笑兩酒窩。在七十四軍面前,飯島挺進隊哪裏能占得分毫便宜,於是只得在圭洞以南就地部署防禦,以等待隨後趕來的師團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