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仇敵滿天下

武漢是蔣介石要攻取的重點之一。楊永泰曾建議,要破新桂系的“一字長蛇陣”,必須先擊首腹後斬尾,也就是先解決武漢、平津的桂軍,而後再直搗新桂系的廣西老巢。

然而即便有了那麽多有利於蔣的趨勢,蔣、桂位於長江中遊部隊的實力仍然不相上下。除此之外,“李白”還有另外一個希冀,那就是馮玉祥已答應出兵相助。從現實情況來看,只要西北軍南下響應,新桂系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令“李白”感到意外和不安的是,蔣桂開戰後,西北軍不但沒有依約南下,反而還向後撤退了。當時馮部大將孫良誠出任山東省政府主席,有一天夜裏,他突然讓部下在兩小時之內把行李備好,準備由泰安撤退。部下不明其意,問道:“這是什麽道理?是不是由北南下直驅浦口、南京,驅蔣下台呢?”孫良誠回答:“我接到馮總司令的密令,叫我們往開封方向撤退,內幕我不知道。”

西北軍中搞不清狀況的人還有很多。有人直接問馮玉祥:“這一次撤退的戰略意義何在?”馮玉祥一面握起拳頭做縮回來再打出去的姿勢,一面說:“把拳頭縮回來再打出去才有力量。”又有人請他預測一下這次蔣桂戰爭的結果,馮玉祥說:“他們是勢均力敵,總要看上一個月至兩個月才有分曉。”

馮玉祥的真實意圖是要坐山觀虎鬥,坐看戰局發展而從中漁利。他固然恨蔣,欲借此機會反蔣;但另一方面又垂涎於新桂系所控制的地盤,打算一旦“李白”力竭或者落敗,就趁機將河北奪過來,以便使河南與湖北連成一片,達到既控制長江形勢,又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

為了“一舉而得兩虎”,馮玉祥暫時實施回縮戰略,他將孫良誠部作為預備隊集中到豫西一帶,將韓復榘部布置在京漢路南段,以便在“一個月至兩個月”後發力。

眼前一黑

“李白”不知道馮玉祥的葫蘆裏究竟賣什麽藥,作為“李白”的對手,蔣介石也是又驚又疑,非常害怕西北軍聯合新桂系夾攻自己。為防不測,他除調動所有可以使用的正規部隊外,還將正在肄業的中央軍校第六期學生編入作戰序列,其中一部分直接到前線作戰;另一部分發給實彈,做保衛南京的準備。

繼李宗仁的代表之後,蔣介石的代表也拜見了馮玉祥。西北軍總司令部內盛傳,代表帶來了蔣的三個條件:馮玉祥任行政院院長;要孫良誠繼續回山東當主席,同時青島特別市亦歸西北軍接收;由馮在湖北、安徽兩省中任選一省作為西北軍的地盤。

作為回報,馮玉祥必須通電聲討新桂系,出兵湖北。馮玉祥聽後告訴蔣介石的代表:“論公論私,都不能讓你們獨任其艱,我出十三萬兵力相援,怎麽樣?”

代表高高興興地回去復命。見馮玉祥已經表態,蔣介石立即改訂戰鬥序列,臨時任命韓復榘為第三路總指揮,由豫南向武漢進攻。他自己也乘艦由南京至九江,親自指揮嫡系部隊向鄂東進攻。

哪知道馮玉祥嘴上答應得好,實際仍是虛與委蛇,不但沒有發出一個字的討桂通電,韓復榘部也奉命止步不前。說來說去,他還是舍不得放棄他那坐山觀虎鬥的妙想,就想盡量拖延時間以等待蔣、桂兩敗俱傷。

當時蔣、桂在長江中遊的兵力配備大體相當,蔣軍雖然人數上稍多幾個團,但論戰鬥力,桂軍卻還要強上一些。3月30日,蔣介石在九江下達總攻擊令,但只是虛張聲勢,各部前進很遲緩,都不敢冒險猛進。

然而當蔣軍進入鄂東境內時,桂軍也始終沒怎麽抵抗,眾人對此頗為不解。由於李宗仁無法親自到武漢指揮作戰,桂軍在軍事上主要由胡宗鐸、陶鈞主持,當有幕僚表示擔憂時,陶鈞說:“我們的作戰計劃是引敵深入。敵軍攻堅,傷亡必大,可一鼓而殲滅之。軍事我們很有把握,你不必擔心。”

胡宗鐸代替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他更是對著幕僚擺出了一副用兵如神的姿態,說:“將來武漢附近聽到炮聲隆隆,是打得很好聽的。請你轉告親朋和一般市民,不要驚慌,沒有危險,結束很快。”

胡、陶之所以敢於“引敵深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蔣桂戰爭醞釀之初,他們就耗費兩百多萬元,在鄂東前線打造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二人認為,憑借這一深溝高壘和強兵猛將的組合,不愁蔣軍不傷亡慘重,到時他們再率部一沖,自然就能夠“一鼓而殲滅之”。

3月31日,胡宗鐸已做好到蔣軍兵敗,新桂系重新入主南京中央政府的準備。他認為:“這次戰事很快就可以結束,打到九江就沒有戰事了,我們乘船東下,一帆風順到南京,不會像上次那樣吃苦(指北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