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批判(第3/7頁)

倘若對此還有疑問,那麽我們就必須從更高層面進行批判,並追問:如果奧地利人放棄維也納,撤往腹地,那麽事情將會怎樣發展?很顯然,倘若不分析萊茵河地區雙方部隊之間可能發生的事情,就無法對此做出回答。

在法軍占有決定性優勢(13萬人對8萬人)的情況下,法軍獲勝是沒有多少疑問的。可是問題來了:法國政府想要以此達到什麽樣的目的呢?是乘勝追擊、消滅奧地利帝國,還是占領奧地利大片領土作為媾和的資本?

我們要先分析出這兩種情況所帶來的結果才能斷定法國政府會選擇其中的哪一個。倘若研究結果是這樣:消滅奧地利,而法國軍事實力不夠,以至於整個局勢發生根本的變化,而只占領奧地利的大片領土也會造成法軍在戰略上面臨兵力不足的情況,那麽,這樣的結果必然會給人們對這次軍事行動的評價產生影響。

這也是拿破侖明知卡爾大公孤軍無援卻依舊同他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的內在原因。

該合約除了讓奧地利付出了一些就算它取得了成功後依舊無法收復的領土外,再也沒有必要做出更大的犧牲。

但是,倘若法國人不做這樣的兩個思考,他們根本不會簽訂這個好處不大的《坎波福米奧和約》,也不可能將簽訂該條約作為冒險進軍的目的。第一個問題是,奧地利人是如何評價上述兩種結果的?盡管奧地利非常有可能最後獲得勝利,但是只要戰爭繼續下去,奧地利人就必須繼續犧牲,而簽訂一個不算苛刻的和約卻足以避免這種犧牲,如此一來,他們要考慮的是這種犧牲是否值得。

第二個問題是,奧地利政府是否會利用自己的優勢繼續戰爭,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奧地利政府是否考慮過法國政府想要什麽,對方是否會因為暫時的失利而喪失繼續作戰的勇氣和信心?

第一個問題富有重大意義,人們在提出極端的計劃時,常常會考慮到這點,並且正因為出此考慮,人們才往往不執行極端計劃。

第二個問題也極為重要,因為人們並非和抽象的敵人作戰,而是與常常注意的具體的敵人交戰。拿破侖肯定知道這一點,他認為自己的聲名足以先聲奪人。也正因為這樣,他才在1812年進攻莫斯科,然而他失敗了,他的名聲也受到了影響。

1797年,拿破侖的威名正盛,並且有堅決抵抗到底的威力。可是,即便如此,倘若不是他簽訂了《坎波福米奧和約》,那麽他的大膽可能造成他在1797年的行動不是取得勝利而是失敗。

對於這個戰例,我們就探討到這裏。因為它足以說明,當人們在研究中要追溯到最終目的時,即為檢驗最終目的而采取決定性措施時,將會牽扯數不勝數的對象和廣泛的範圍,會遇到難以預計的困難。從這裏也可以看到,不僅對事物的理論認識會對批判的考察的價值產生影響,而且先天的才能也會對此產生巨大的影響。闡明各種事物的關聯,在盤根錯節的無數實踐中甄別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因素,這主要依靠天賦的才能。

批判的研究不但要檢驗實際上已經使用的手段,而且要檢驗一切可能使用的手段。所以,在研究中必須指出,即找到極有可能采用的手段。倘若不能找到更好的手段,就無法指責已被使用的手段。盡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可能使用的戰術很少,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提出這種尚未投入使用的戰術是一種獨立的創造。不能通過理論對這種創造加以規定,而只能通過豐富的智力活動。

我們無意將那些簡單的戰術看成是偉大天才的表現。比如,有人將迂回敵人陣地的戰術當作偉大天才的表現,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是盡管如此,這種創造活動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批判的考察之價值就取決於這樣的活動。

1796年7月30日,拿破侖決定從芒托瓦撤圍,以便阻擊前來支援的烏爾姆塞爾,並集中優勢兵力將被加爾達湖和明喬河隔開的烏爾姆塞爾的軍隊各個擊破。

這種戰術看起來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最可靠的途徑。事實上,拿破侖獲得了這樣的勝利,而且在敵軍數次前來解圍時,他都運用這樣的戰術獲得了輝煌勝利。這一點備受贊揚。

然而,如果拿破侖不放棄繼續圍攻芒托瓦的計劃,他在7月30日就無法采取上述行動,因為在這樣的軍事行動中,他沒有辦法保住攻城輜重,而他也沒法在當時的局勢下獲得第一批次輜重。實際上,後面的圍攻戰已經變成了純粹的包圍戰,盡管拿破侖最終在野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個只需要繼續圍攻一星期左右便可攻陷的要塞,卻又堅守了半年。

批判者因為無法提出更好的對付援軍的方法,曾一度認為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在攻防線上阻擊敵人的援軍這種戰術早就被忽視與批判,以至於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