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批判(第4/7頁)

這種曾經流行於路易十四時代的戰術,竟然在100年後無人問津,這只能說是時髦的觀點在作怪。

倘若認為該戰術依舊有使用價值,那麽便會發現,在芒托瓦圍攻戰中,拿破侖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最為精銳的4萬步兵,他們在堅固的工事下根本不懼怕前來解圍的5萬援軍。

我們不想繼續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認為,這種戰術值得關注。對於拿破侖是否考慮過這種手段,我們找不到任何確切的史料來佐證。後來的軍事評論也鮮有提及這一戰術,它已經被遺忘。

重新將它提出來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因為只要人們不受時髦觀點的影響便能做到。然而,提出它並將它與拿破侖所運用的戰術相比較,卻極為重要,不管比較的結果如何,在批判中都必須做這種比較。

1814年2月,拿破侖在埃托日、尚波貝爾、蒙米賴等地打敗布呂歇爾的軍隊,隨後,他掉轉槍口揮師施瓦爾岑堡,並於蒙特羅和莫爾芒擊敗對方的軍隊。對此,人們欽佩拿破侖,因為他極為精巧地利用了聯軍分兵出擊的錯誤,聲東擊西地調集主力。雖然這些戰鬥最終未能挽救拿破侖最終失敗的結局,但是人們並不認為失敗是拿破侖的過錯。

人們很長時間內未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倘若拿破侖不將槍口由布呂歇爾轉向施瓦爾岑堡,而是繼續進攻布呂歇爾,並且把敵人一直追到萊茵河邊,結局又會怎樣呢?

我們相信,整個戰局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聯軍主力極有可能退回萊茵河東岸,而不是挺進巴黎。對此,我們不要求所有人都同意這種看法,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了另一種戰術方法,那麽在批判時就應當予以考慮。關於這點,相信所有軍事家都沒有意見。

對於後面這種戰法,比前面提出的戰術更容易為人們所想起,但是由於人們盲目追隨一種見解,進而忽視了它。盡管有些人意識到非常有必要提出更好的戰術來取代備受指責的戰術,但是他們僅僅提出了自以為較好的戰術而忽視了應有的論據。如此一來,人們未必信服,因為別人也可以提出另外的戰術。結果,爭論四起。這種情況在軍事著作中屢見不鮮。

只要提出的戰術的優點還無法讓人徹底信服,就必須擺出證明。所謂的證明,就是探討兩種手段的特點,並且結合目的進行比較分析。如果可以以最簡單的道理來闡明問題,那麽爭論就會結束,或者至少我們能從中獲得新的結論,否則爭論將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比如對於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們不滿足於只提出一個較好的戰術,而要進一步證明繼續攻打布呂歇爾要比進攻施瓦爾岑堡更好,那麽我們將能夠以下列的理由作依據。

(1)專注某個方向連續進攻往往比忽東忽西地進攻更為有利,因為後者常常會消耗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同時在敵軍因為損失慘重而士氣低落的情況下,連續進攻更容易取得新的勝利,且利於利用已獲得的優勢。

(2)雖然布呂歇爾兵力弱小,但是他作戰勇敢,敢作敢為,比施瓦爾岑堡更危險。

(3)經過作戰,布呂歇爾的部隊損失慘重,拿破侖對他而言有著巨大的優勢,如果拿破侖追擊布呂歇爾,那麽他將不費力氣,將其趕到萊茵河邊。

(4)幾乎沒有什麽結果比讓布呂歇爾撤到萊茵河邊更容易造成失敗,更能引起恐懼的印象,尤其能讓以優柔寡斷出名的施瓦爾岑堡心生恐懼。符騰堡王太子在蒙特羅的遭遇和維特根施坦伯爵兵敗莫爾芒一帶,施瓦爾岑堡了如指掌。如果布呂歇爾再從馬恩河到萊茵河這條完全被孤立的戰線上遭到失敗,那麽施瓦爾岑堡大軍將軍心大亂。拿破侖為了以威脅性的戰略迂回來影響聯軍,在3月底曾經進軍維特裏。

盡管這一做法是以恐嚇為基礎的軍事行動,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因為布呂歇爾早已率領10萬大軍與施瓦爾岑堡會合,而拿破侖卻在郎城和阿爾西兩地遭到慘敗。

當然,肯定有人對上述理由有意見,然而他們難以反駁:如果拿破侖揮師萊茵河,威脅施瓦爾岑堡的基地,那麽敵人也會威脅拿破侖的基地——巴黎。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施瓦爾岑堡根本不會向巴黎進軍。

我們再以1796年戰局中所引述的例子來探討這個問題。拿破侖認為他所采取的戰術是擊潰奧軍最可行的戰術,但盡管如此,他最終獲得的不過是一場徒有虛名的勝利罷了,對攻克芒托瓦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我們的戰術是防止解圍的很可靠的辦法,就算我們和拿破侖一樣,認為這個戰術更不靠譜,甚至認為運用這個戰術獲勝的概率更小,那也必須比較一下這兩種戰術:一種戰術是獲勝的概率大,但是效果小,所能取得的好處少;而另一種戰術是獲勝的概率小,但是效果大,所取得的好處多。